充分发挥自贸区综保区的引领作用
促进我市服务业提质升级
民盟营口市委员会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18.5亿元,同比增长5.9%,占GDP比重达到48%。2018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16.4亿元,同比增长6%,占GDP比重49.9%。特别是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和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成立以来,区内的服务业发展迅猛,截至到今年上半年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782户,占新增注册企业数的18%。“两区”服务业产业集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3.36亿元(由于目前综合保税区没有封关运行,主要为自贸区企业收入),同比增长67%;上缴税金0.57亿元,同比增长185%,吸纳就业0.15万人,同比增长300%。固定资产投入完成5.42亿元,同比增长45%。区内服务业收入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4.2%。
我市抓住机遇,坚持以“两区”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引领,把发展全市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贡献提高的良好态势。但是,一些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发展,提升服务业开放发展质量和水平的空间巨大。以“两区”为重点的我市服务业开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牵动力不强。2017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7.1%和2.3%;外贸依存度为29%,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1%)0.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33.6%)低4.6个百分点,这与我市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2017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家,投资规模普遍不大,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多,服务业企业极少。“两区”内服务业企业中,今年上半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仅有10户,占比11.2%。总体上缺乏财税增长贡献大、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外资项目牵动力不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效能未能体现。
二是“两区”内服务业规模小,运营率低,内部结构不优。自贸区内产业类型以制造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与其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尽管服务业登记注册企业大幅上涨,但整体来看,服务业体量仍然较小。目前“两区”内规上服务业和限上批零企业仅为5户,2017年末三产新增注册企业1800余家,实际运营企业不足30%,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四新经济”比重仅为10%,“低、小、散”现象突出。
三是服务业提质升级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服务业开放发展认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各地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负面舆论对我市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市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投资者关心的基础教育布局及质量问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包容性问题,基础性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公共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等。我市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现行的服务业统计体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建立与对外开放相适应、同“两区”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汇总机制。各种工作数据汇总不够及时,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服务科学决策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四是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够。互联网经济发展支撑体系还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未能自行发展起来,特别是信息安全体系、网络诚信体系不健全,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尚未形成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物流企业、银行等相关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
五是人才相对匮乏。“两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开放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对外贸易、金融创新等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两区”的建设发展。
自贸区和综保区是国家赋予营口的一个国家级的开放平台、赋予营口一个更加开放的弹性空间,“先行先试,试错再改”及负面清单备案制具有非自贸区区域无法实现政策功能。应充分发挥“两区”的优势及创新引领作用,促进我市服务业开放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标国际标准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向好的基础上,应做好顶层设计,对标国际标准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为服务业开放发展和结构调整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提供便利化准入服务,探索更大领域放宽文化教育领域、金融领域、旅游领域、医疗领域内的外资企业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营投资,带动服务业发展。
其次,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建立健全自贸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内部门互通,区外尽可能多地与包括银行在内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互通互联。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职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同时结合营口特点,培养一支专业突出素质过硬的法律专业人才为自贸区提供专门服务,形成多元化商事争议解决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自治和行业自律。打通各方路径,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各种争议问题。
第三,要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服务贸易综合示范区。应建立营商环境数据库,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报告。
第四,强化对自贸区综保区专属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结合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引领作用,对标国际一流,对自贸区综保区专属性产业,如,跨境电商、国际医疗(国际体检)、国际金融(区块链)、国际旅游、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自贸区和综保区应在扶持政策层面先期投入一部分,待市场培育期成熟后再另行优化调整。
二、不断强化重点产业的引领作用
根据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我市的服务业重点产业应该放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大健康及文化旅游三大方向。
首先,创建国家级物流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础上,依托营口港、营口机场和铁路,创建国家级物流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高商贸物流业发展质量。应尽快确定牵头单位,建立我市统一的物流企业数据库,统一统计口径,对标国际通行标准,定期发布营口物流景气指数。对新投入运营的物流企业,适度给予扶持。对新落户自贸区的外贸企业,在当年外贸进出口实绩超过50万美元的应该给予一定奖励。
其次,自贸区要积极做好金融产业保驾护航工作。要打造东三省乃至北方金融服务中心的“金融港”旗舰形象。探索保险、证券、基金等业态服务新模式。学习、引进先进地方吸引外资、利用外资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营口外资利用新格局,完善金融行业的相关制度保障;搭建融资平台,解决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一揽子工程,管委会打包推荐,吸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对辖区企业投融资;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鼓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帮助企业打通资金、政策壁垒,形成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第三,扩大大健康和旅游服务领域的开放。引进一些外资旅行社,增加出境游人数,从而带动全市的商务和旅游服务转型升级,吸引外国游客来营旅游,从而拉动营口经济增长。扩大健康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引入外资及民营健康医疗机构,推动健康专业化服务,放开养老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动特色化医疗服务。对开展“互联网+医疗”、基因诊疗、医学美容、抗衰老治疗、中医养生康疗、知名品牌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的社会投资企业,适度给予产业扶持。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型生产模式。应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围绕产业链发展服务链,围绕价值链提升产业链,从而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依托、融合发展,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使企业达到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应高起点制定产业规划,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区域产业分工,制定出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型制造”发展规划;配套“服务型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和引领的力度。重点培育促进重点产业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在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企业引进高端设备、高层次人才,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专业研究设计平台等方面予以奖励和扶持。
三、科学配置服务业开放发展的要素资源
首先,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尽快建立综保区与港口和机场的连接通道。目前,综保区还是只有公路连接的独立区域,势必会增加商贸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完善的物流网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速推进港口与自贸区铁路建设。同时,推进兰旗机场的升级改造工程。在综保区封关运行以后完善的物流通道建立起来之前,应对进入综保区正常运营并产生较大效益的外贸类企业进行产业扶持。
其次,建立服务业配套的公共服务软硬件建设。要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汇聚国内及国外服务业最新的行业信息,建设集内外贸公共服务,投资、人才公共服务及相关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同时形成区内协作效应,充分将辖区内企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能在辖区内相互提供服务的项目,尽可能在辖区内达成合作协议。同时,要重视硬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升级,特别是区市之间的公共交通统筹发展等问题。
第三,助推跨境电商和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纵深应用。对落户自贸区的跨境电商企业,经营一年以上且年网络交易额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应以其当年对我市实际财政贡献为参照数,按一定的比例给予产业扶持。对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宽松包容和鼓励的政策;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进入自贸区,产生效益后给予必要的产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