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六---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六

2018-07-11 10:16:31  阅读次数:836 次

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突破口
推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

政协鲅鱼圈区委员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拉长旅游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协同发展,以鲅鱼圈为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要有统一性、前瞻性。规划要符合全域旅游建设的总体目标,做到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道理交通规划等各规划间的无缝对接;规划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着眼当下的发展能力,又要兼顾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的短期目标要为长远目标服务,避免出现“建设—推倒重来—再建设”的情况。

第二,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要结合镇、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规划,避免出现“千镇一面”、“千村一面”情况。要制定相关政策因势利导,差异化产业布局,不能出现一个产业或项目红火,各地百花齐放的同质化发展现象,造成产能过剩情况。

第三,要坚持集约化、规模化。首先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能以无限制的攫取自然资源来发展旅游,要注重对温泉、青山、河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其次以旅游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小作坊式”的旅游业必将被“集团化、规模化”的旅游产业所替代,因此要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第四,要突出精品化、精细化。要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要与旅游城市整体形象相符合。

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通过挖掘我市各城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独特内容,聚焦旅游、健康养生与文化创意,大力发展森林小镇、温泉小镇、民族风情小镇、创意文化小镇等主题特色和产业特色十分鲜明的特色小镇,使乡村旅游展现独特的魅力。以熊岳镇为例,熊岳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建议整体按 4A 级景区以上标准,打造成以古城观光、母爱传播、温泉养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

一是打造一生必去的美丽古城。熊岳古城整体复建短期内无法实现,建议在现有条件下,按照规划分块逐步推进,“以利用促保护”的办法,优先进行古城中心区域的复建,同时建设精品民宿、古玩街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景点,以低价吸引影视集团进行拍摄,既起到宣传作用,又增加收入。

二是打造一生必去的敬母圣地。以母爱为主题,以望儿山为中心,以馒首山、民俗村为支撑点,推进熊岳望儿山景区建设,并将 “ 平锅县衙遗址”、“熊岳八景”等一些历史文化元素移植到景区内,既解决了园区内景点过少的问题,又对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同时建议我市与威海市,依托望儿山和乳山两大母爱圣地,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母亲节倡议,以目前情况来看,设立中国母亲节是大势所趋,如此倡议成功则青史留名,不成功也是一次在全国有影响的宣传营销活动。

三是打造一生必去的养生之地。温泉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熊岳地区温泉资源有限,要坚持走高端化、精品化路线。同时把古城、母爱与温泉养生相结合,赋予温泉养生新的内涵。

三、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是乡村自然体验与多种元素的结合,应积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在有条件的地区,打破地域限制,拓展现代涉旅农业的多种功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以鲅鱼圈为例,建议将区内农耕地整合成现代农业庄园,在保留整块大面积农耕地,采取机械化作业,集中种植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同时,拿出其中一部分土地进行旅游开发,将农家乐、采摘园、拓展训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厂等元素融入其中,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当“老板”,还可以在自己的农庄当农民、当工人,既保证了农业用地的指标,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了品质,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增值,农民的增收。

四、大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品

购物是旅游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同样可以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利用有限的农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既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以鲅鱼圈为例建议:

一是要提升我区优势农产品的品牌价值。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红旗葡萄、望儿山苹果、周屯葡萄、安平大李子、小望海红薯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正在恢复与扩大,乡村旅游附加值提升明显。建议要利用乡村振兴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品牌积极争辽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认证,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等荣誉,提升品牌效应。

二是通过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产品创新。内拥有省果树研究所、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丰富的农业科研力量。可以通过对接科研院所,以寻求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大量如“红色之爱”红肉苹果、黄金苹果等独特新颖的新的特色农产品。

三是“农产品节”活动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旅游。通过精心组织、包装、宣传鲅鱼圈自己的如“李子采摘节”、“苹果采摘节”、“西瓜采摘节”等活动,丰富旅游载体,形成持续的乡村旅游吸引力

 

 

 

“农村富不富  关键在支部
努力探索我市新时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通过选好支部书记、配强支部成员、培育党员带头人、选派驻村干部等使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得到显著加强,为农村脱贫攻坚、生产致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我们感到,我市在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村党组织工作力量相对不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村干部工作报酬偏低,很多年富力强、有头脑、懂经济、有闯劲的党员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当选的村干部往往留守的党员中产生,应对新问题、承接新事务、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差,“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长远眼光,干工作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素质过硬的党组织书记为数不多,裹足不前、畏首畏尾、不愿作为的大有人在。此外,村级组织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作的干部,导致现代信息手段运用不充分,落实工作严重受限。

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素质偏低。以盖州市为例,盖州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的问题。盖州农村党员18031名。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只有2874名仅占15.9%,60岁以上的8481名47%。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850名仅占10.3%,初中以下学历的14540名80.6%。由于结构不优,直接导致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个别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还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还不突出。

三是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存在宽松散的问题。一方面,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政治教育不深入,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宣讲式的课程多,警示性的课程少;激动一阵子的多,铭记一辈子的少;浮在表面的多,入脑入心的少”。部分党员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的“硬约束”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空白点”。主观上,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主责主业意识还不牢固。客观上,党员思想具有多元化和多变性特点,一些党员受“利益固化”思想的影响严重,认为参加教育培训“浪费时间”、“无利可图”,参与学习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对党员的管理不到位。个别党组织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足额缴纳党费的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怕得罪人、怕惹麻烦,不敢、不愿对不合格党员采取组织措施。

四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突出。个别合并村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强,村干部往往是小自然屯的代表,虽然在换届选举中未发现问题,但班子组建后难以形成合力,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村干部工作报酬低、工作任务重,一些年富力强的党员对参与村里工作积极性不高;个别村干部能力不足、自由散漫,对从严治党认识有偏差,不敢作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为契机,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围绕选派干部工作职责,聚焦振兴乡镇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资源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充分用好各项“三农”政策,推动地区产业发展。三是抓好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增强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公仆意识,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六是各派出单位要大力支持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将各自优势资源有机融入乡镇和村的发展需求,协同增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全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聘任优秀人才为抓手,不断充实壮大农村党组织工作力量

探索“聘任村官”或“党建专职委员”模式各级党委、政府应每年有计划的为村级组织聘任村官、聘任专职委员,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主要聘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返乡大学生、复员军人、科技人员,充实基层党支部队伍。“聘任村官”“专职委员”工作出色的可以逐步培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聘任村官”“党建专职委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该村可继续聘任村官。通过聘任模式,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综合治理水平。“聘任村官”和“党建专职委员”的工作报酬可依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应低于当地大学生工资的平均水平,报酬来源由各级财政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补贴三部分构成。

三、以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为重点,确保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满活力

一是建立系统培训体系,将全市年轻党员,重点是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纳入培训范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工作法思维、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培训教育全覆盖,培训过程全监督,不断提升新时期下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二是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后备干部到先进党组织挂职锻炼,坚持在工作中学,从点滴中学,以学促进,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后备干部能力素质,为深化村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拉得出、叫得响、打得赢的专业化干部队伍。三是逐步放开党员队伍出口,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足额缴纳党费的党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改正不明显的应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

 

 

发展地标农业  打造区域品牌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直致力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推出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优势。一大批以水果、水稻、水产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星罗棋布,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平台。我市农产品共获评国家级品牌23个,“朗时多”真丝绸获中国名牌产品;“石桥”调味品等7个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富达”红富士苹果获中国名牌农产品;“营口海蜇”等7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盖州葡萄”等6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博洛铺小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营口大米”、“盖州苹果”既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拥有省级农业品牌4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6个。目前已形成以二台子、九寨等乡镇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以陈屯、红旗、九垄地等乡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水源、旗口等乡镇为主的大米生产基地;以团山、西海、归州等乡镇为主的海蜇生产加工基地等。

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商标注册使用率低。农产品经营企业、合作社、农民品牌意识不强,不注册品牌和不使用品牌的现象较为明显,“重产量、轻质量、淡品牌”,认为农产品只要能卖出去就行,不注重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造成有品无标;已经获得农产品品牌的产品,在生产中不按标准生产,在营销中不按名牌产品宣传,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价格上不去,企业和农民收益不高。

二是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地标产品、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生产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的保鲜及贮藏能力较弱,产后加工和运输能力不强,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现有农产品企业与合作社个体数量多,生产分散,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现有的地标产品、品牌农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加工的精度不够,一般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和初级加工环节,缺少高新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品牌的建设发展。

四是宣传渠道窄,市场知名度低。有些农民、涉农组织和企业缺乏经营地标产品和品牌农产品思路,现有的地标产品、品牌农产品销售仍以实体市场为主,沿用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品牌传播渠道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政府部门也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尚未充分利用媒体广告、公关宣传等全方位塑造商标品牌形象,导致地域品牌优势得不到体现。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和生产环节监管不到位,农产品品质不够稳定。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中缺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人才,对农业科技服务和生产环节监管不到位。农事企业、农户受生产成本、小农意识等因素影响,用药用肥不够规范,质量标准不统一,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竟争力受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

地方政府兼具农业品牌建设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角色,占据主导地位。地区公共品牌的申报、建设和维护是地方政府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应制定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和监督者,应提供生产标准与产品品质监管等服务,并直接承担地区公共品牌的日常维护、授权管理等责任;农业企业是品牌建设的直接主体和实际操作者,应通过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和市场有监督等方式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承担产品安全质量主体责任;农户作为参与者,对其引导与管理应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共同承担,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控制等,使农户既是品牌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地区品牌的自觉维护者。

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域品牌

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制订规划,有序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和产业,挖掘和整合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深加工和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并根据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育发展,形成储备一批、争创一批、培育一批的发展格局。要围绕地标、名牌产品抓产业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形成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扶持或引进一批具有开发、加工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对当地地标农业、特色品牌农业进行深度开发,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品牌附加值,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新业态,通过塑造生态优、景观美、产品特的地区形象,以地标品牌和特色品牌为依托,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大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影响力,把地域品牌逐步做大做强。

三、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监管

要组织有关力量,研究、制定包括生产环节、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等地方性生产标准规范,统一健全质量标准,实现生产有标可依。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示范基地,以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认证为重点,发展规模化地标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品牌农业商品基地,推动实现产业集聚,以规模优势拓展大产业,面向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农业创名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名牌聚集效应,推动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区域经济的繁荣。指导协调市场主体成立农业行业协会,规范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规矩,共推商标品牌发展,增强农产品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民与农业效益。

四、提升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要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商标造品牌,品牌强竞争,竞争出效益”的发展氛围。进一步为农产品品牌“代言”,继续加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积极主动做好品牌“代言人”。要充分利用网络、国内农产品展销会、户外广告、电商平台等媒介进行品牌宣传,提高公众对我市农业品牌的认知度。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注重产品包装,提高产品形象,正确引导市场消费,鼓励品牌企业扩大市场、开发市场。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品牌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政府应当将农产品品牌管理及推广使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促使农产品品牌规范化、制度化应用推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有关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等进行扶持,再进行相应配套奖励,激发广大经营主体积极性。要制定更多长期稳定的地标品牌、特色品牌应用、推广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已经规范应用地标品牌、特色品牌的企业、合作社,积极协调扶持小额农业贷款,提升企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