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四---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四

2018-07-11 10:08:36  阅读次数:729 次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现代乡村资产资源增效

致公党营口市委员会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机构扮演着推手和引擎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农民金融文化素养、农户的贷款条件、乡村金融单位服务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村金融组织架构参差不齐,发展相对滞后,组织机构分布不合理,缺少快捷、便利、全面的金融支持,在实际运行中常常捉襟见肘。种养殖专业户和农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凸显,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的刚性需要,呈现出市场发展滞后且不协调的短板现象和政策有要求、农民有需求、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窘态。

二是农村缺乏城市那种良好教育环境和现代人文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和应对金融时代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金融意识淡薄,农民缺乏正确的投资理财和贷款渠道,造成部分社会闲散资金持有人借机开设地下钱庄,而地下钱庄繁衍盛行,派生高利贷,促使金融交易风险增加,金融安全监管出现隐患和漏洞。

三是农民贷款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的影响比较大,这为贷款发放带来较大的风险。农民贷款无担保、无抵押。找担保人,都是农民,互相担保,银行不认可、不接受。根据《担保法》规定,农民的住房和土地都不能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可以作为抵押物的住房必须是办理房产证的房屋。由于没有有效的抵押物,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发放,而涉农经营户多数是靠租赁房屋和门店经营,在需要流动资金周转或扩大生产经营时,却无资金周转。

四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远远低于城市地区水平。农村金融服务品种也比较单一,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现代化设备不足,偏远地区的农民就地就近享受金融服务几尽奢望,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远未形成在农村占据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存在缺陷,在管理上和服务上都存在历史遗留的问题。

为逐步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议如下:

一、加强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的实现需要不断完善银行保险合作的法律法规,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与金融保险产品创新,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让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担负起为农民金融保驾护航的作用。银保合作的特点:一是农户贷款时,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抵押家庭财产,或者支付高价获得金融担保公司担保,仅需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交有关资料和申请书。与此同时,银行也不需要担心贷款逾期不还风险,因为保险公司将代为偿还借款人贷款。二是保险保障全面。保障除战争、军事行动、恐怖事件、地震等灾害,以及人为恶意行为导致投保人不能按期偿还所欠款之外的各类保险责任,最大限度满足了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三是逾期贷款处理体现风险共担。以往,种养植户贷款逾期不缴时,银行采取扣押抵押物、加收利息等方式催促贷款偿还。但“银保”农业贷款模式将采取有利于银行和农户的贷款逾期处理方式。当贷款本金逾期后三个月,借款人仍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金融机构将与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与此同时,今年三月下旬,国家刚刚宣布银监会与保监会两个管理部门的合并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促进不动产抵押、质押登记与时代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

解决农民贷款难,资金周转不便的困境。可以创新支农贷款的抵押担保机制,对投保财产保险的农户,可以采用财产抵押与保单质押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农户及小企业多户联保、协会担保的方式,推出林权质押、存货质押和收购资金贷款封闭运行等方式,试办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和养殖水面使用权质押贷款等方式,进一步创新支农贷款的抵押担保机制。同时依照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享有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财政补贴政策的农户贷款程序可以从简从快。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办理时间,降低农民贷款成本,让农民更愿意通过贷款的方式解决眼下的困境,追求更好的生活。

三、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特别是中心村镇的金融机构建设

为了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长期稳定发展,应扩大金融政策和业务宣传、完善农村征信制度;鼓励、扶持、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发与农村发展相适应、迎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业务。完善的支农经济政策可以极大程度鼓励各金融机构落户农村,创新的支农机制,可以建设高效、稳健、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征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巩固并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全社会征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条件下,完善农村信用制度,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更需要身处一线的农村金融机构亲力亲为。金融机构可以在扩大宣传过程中获得信用信息,也可利用金融往来数据获得,并为每位农民建立信用档案。

四、加大乡村金融知识普及推广

农村地区处于金融知识进万家的薄弱环节,为此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金融服务、反洗钱、反假币、反欺诈、反电信诈骗、反地下钱庄等金融知识的及时宣传及普及,加强对农户的金融宣传力度,持续推动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体正确使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针对农村群体,侧重介绍常见的个人理财工具和理财风险防范知识,介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识别方法、防范和补救措施,既起到避免农村金融风险产生,同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五、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持续创新

充分利用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在春耕和秋收季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利率低、机动灵活的金融产品,以及使农民负担小,银行风险低,收益快的贷款方式,根据耕种、养殖业的特点出台机动、灵活的配套金融政策。农村金融产品需求主体是农户,由于农户自身的特性,其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仅有贫困农户对维持生活开支、小规模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也有一般收入农户的经营性资金需求,还有专业户对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生产或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大额贷款、结算、金融咨询、租赁等金融需求,更有教育、住房、医疗等因素导致的助学贷款需求、住房贷款需求、疾病贷款需求等。可针对这些需求在我市东部山区探索开展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使金融创新推出符合营口农村市场需求。

六、因地制宜、实现对接,量身打造金融服务产品

针对盖州、大石桥、老边耕种、养殖大户相对集中的特点,特别是农业精深加工突出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应定期组织召开银企、银农对接会,及时将双方的需求沟通对接。同时加强保企、保农的对接。根据双方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政策和措施,向有发展潜力、形成品牌的耕种、养殖大户的农村集体组织倾斜,推进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农惠农平台建设。

七、积极引进和开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

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释放民间投资活力,稳定民间投资预期,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将投资方向和发展趋势向村镇倾斜,与农户对接,从而形成与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具体做法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蓄引调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村镇自来水工程项目。对适度规模种养流转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设施农业棚架搭建、肥水一体化、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栽培可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造林绿化,按规定优先享受林业工程项目补贴政策,对营造人工商品林的,在采伐限额、采伐年龄、采伐方式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我市水利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获取投资收益;参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可依法享受财政扶持政策和用地、用电优惠政策。

八、探索地方农村金融法规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振兴金融保障,在农村信贷、银保合作、金融扶持与创新、金融环境建设、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推进相关地方法规配套建设。围绕金融如何保障乡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搭建现代乡村经济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乡村金融安全体系、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等方面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

 

 

 

加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市工商联

据调查,我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89个。每集平均有700人次参与,全市每集有62300人次参与赶集。每集人均交易额150元,每集成交额为934.5万元。每月交易日平均15天,平均月交易额为1.4亿元;年交易额为16.8亿元,这只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常规状况。我市“三水”(水果、水稻、水产品)收获季节,其交易额呈几何基数递增,年交易额超过70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多年来,我市的一些特色农产品被兄弟市抢先注册并冠以当地商标而享誉全国。如我市西部水田地区水源等地的大米,与盘锦大米口感相当,结果被盘锦商家收购后冠以“盘锦大米”蜚声全国;盖州东部山区的榛子,被铁岭客商收购后冠以“铁岭榛子”而誉满东北,导致我市的特色资源流失。省内一些兄弟牢牢把握住自身特色和潜质,积极打开市场、拓展市场,一些特色产品,已经成为地理标识,如,大连的“大樱桃”、丹东的“草莓”、鞍山的“南”、盘锦的“蟹田大米”、铁岭的“大榛子”、葫芦岛的“绥中大鸭梨”等,在东北甚至全国都赫赫有名,成为该市一张靓丽名片!

我市有那么多的特色产品,却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标性商品,究其原因除了对特色农产品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宣传不到位、缺乏特色产品的自我包装意识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色农产品没有主体市场,缺乏规模效应。据专家估计,我市的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在70亿元以上。有些产品在一些县区和乡镇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这些特色农产品没有专门的主体市场,经营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我市89个农产品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长远建设规划等问题。

我市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比如苹果、葡萄、海蜇、营口大酱等,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还有一些特色农产品虽没走出国门也深受国内广大消费者喜爱。要打开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就要根据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结构、分布、产量、辐射面等综合因素,建立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

一、建立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有利因素

我市地处寒温带,出产多种特色农产品,比如淡水鱼、食用牛羊肉、海蜇、柞蚕系列产品、各种水果、坚果、小米、营口大酱等,都以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口感蜚声省内外,已成为我市地标性品牌;我市是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货物集散地;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条件,为货物贸易提供了便利;我市货物运输运距短、成本低,耐储存、保鲜时间长;我市立地条件优越,有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区和西部沿海平原区,空气净化能力强,所产特色农产品绿色环保;我市文化底蕴深厚,人们思维敏捷、有货物贸易的传统等。这些天然优势和有利因素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为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根据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种养结构、分布、产量、储运能力、辐射能力等综合分析,在熊岳镇设立专门水果批发市场;在西海设立专门水产品批发市场;在万福设立专门牛羊肉批发市场;在榜式堡设立专门柞蚕系列产品批发市场;在博洛铺设立专门小米批发市场;在卧龙泉设立专门榛子批发市场等。这些乡镇大都多是特色产品集中产地,运输成本低、流通渠道通畅、辐射面相对宽泛、产品知名度高等特点。

三、建立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应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是品牌打造。这些特色农产品绝大部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还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保证市场地位,开展广泛宣传活动,让产品尽快“走出去”打造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打下深刻烙印,形成我市地标性商品。

二是重点环节的把握。特色农产品专门批发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考虑到流通成本和流通渠道以及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等;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产品配送成本;三是确保农民的既得利益不打折扣,把握好产品保鲜和流通过程中的消耗问题;四是要提升生产方式,解决经营粗放、竞争力弱的问题;五是各市场要建立现代基础设施,如物流中心、集配中心、冷库等;六是强化市场检验检疫,确保产品安全卫生品质优良;七是每个市场都要建立专门的电商平台,确保特色产品走出本省面向全国。

三是解决资金问题。将农村特色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实事工程,每个市场的建设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同时积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对新建市场的投入。

四是加强管理。要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为确保新兴市场的良好运行,市场除有工商管理部门外,还应有与之匹配的环保、卫生、检验检疫部门等。市场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每天要对市场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卫生状况优良。凡进入市场的产品,必须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确保消费者买到安全、卫生、放心的食品。对未经检验检疫的产品,一律不得上市,严禁不法商贩经营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

五是科学经营。经营中要实行摊位固定,对经营规模较大的业主要登记造册,经营业主对自己出售的产品负责;建立投诉中心,随时受理群众投诉。对已经查实的违法经营者建立黑名单,从市场准入、银行信贷、运输准许的等多个环节加以限制;要建立电商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经营模式,实行送货上门和包邮措施。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破解“人才进乡”难题

市侨联

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人才进乡”,要制定保障性、支持性、促进性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人才先锋”工程,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

要优先解决编制、职称等问题,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二是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 “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农民工等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三是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破解农村人才瓶颈问题,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注重发掘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留住已有人才。不仅要在乡村层面采取超常规措施,也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推动更多人才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使乡村振兴获得更为充沛、持久的新动能。一是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公共财政要向农村人才培训倾斜,长期定向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化、有志于扎根农村的农民家庭大学生。二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三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三、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汇聚人才

一是强化城乡人才流动的制度性供给。政府应关注当地返乡人才的社会经济价值,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力度,实现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公积金等“户随人转”。探索试点土地流转、宅基地、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等有偿准入的机制,构建人才分享农村发展的机制和渠道,建立健全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二是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组建新型经营主体和创业创新团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引导支持县区创业带头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乡村民宿,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四是要鼓励各类艺术家、设计者、作家、青年创客等新阶层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形成以各类手工艺为主的文化创意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打造集各类艺术品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以绿色、环保、休闲产业塑造城乡融合的新途径、新业态,实现城乡互动,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