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三---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三

2018-07-11 10:04:58  阅读次数:826 次

关于发展壮大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政协老边区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载体,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引导、行政推动、强化服务等措施,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截止今年4月底,全市共有登记在册合作社3171家,家庭农场196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2家。这些主体中,注册的国家级品牌23个,省级品牌49个,市级品牌95个,其中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分别是1个、3个、23个。此外,还有遍布乡村的种养大户,也是我市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种植、养殖、水产、深加工等几乎所有农业领域,涌现了诸如:营口义缘果树、博洛铺向阳米业、轿顶香菇、营口兆丰水稻、辽宁糖业、嘉里粮油、北方糖业、津大肥业、宏润饲料、隆鑫果品等多家有代表性的各类主体,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示范带动能力不强。高水准的、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数量较少,注册品牌的不20家。以粮油、畜禽食品、果蔬、水产品、柞蚕等为主导的十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方式大多是随行就市的,真正以订单形式保证农民收入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多,局限在粮食(以水稻为主)深加工、水果蔬菜收储加工出口等领域。

二是组织运行不规范。一些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不清晰,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民主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管理者与会员之间的权责界定不明确,运作管理随意性较大。还有部分合作社基本是空壳的。

三是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除了北方糖业、无限极、嘉里粮油等知名企业之外,我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不多,产业链不长,产品档次、知名度,生产工艺、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企业效益等都有待提高。

四是政府服务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以合作社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只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没要求到农业主管部门备案致使农业主管部门与合作社联接不上,不能掌握具体情况,部分合作社也不接受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导致农业主管部门在技术推广、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难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由于受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经费不足等因素制约农业技术服务也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五是土地制约需要化解。受土地流转期限、环保政策、土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新型经营主体在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提升生产经营档次和水平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应该积极鼓励帮服,加大培育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为实现我市的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把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点

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和省相应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新建的科技型、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的主体给予重点扶持。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各类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

二、要强化服务和管理

一是要强化对已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督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考核查验,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对整改依旧不合格的实行淘汰退出,从而引导经营主体朝着主体资质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要推进多元融合发展。促进经营模式由单一种、养向种养结合、机农一体方向发展,积极推动“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土地合作、资本合作、资金互助、品牌共享、风险共担方面发展。鼓励农民自发组建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逐步形成农业产业联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要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积极制定完善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的监督管理、示范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主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

一是要认真做好土地流转规划,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特别是对那些即将到期或剩余期限不长的流转土地,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协调延长流转期限,鼓励经营主体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二是要比照工商业房地产用地政策,利用土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的办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设施建设用地;三是要扎实有效地做好三权分置工作,特别要想尽办法让使用权活起来,使之真正服务于新型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要倾力打造地域化特色品牌

要组织专门人员,设立专项资金,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

依托营口海淡水产品、果蔬作物、特色农产品、优质水稻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代表营口特色和高度的知名品牌。要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而造成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经营主体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建立常态化农村垃圾治理模式
破解农村垃圾久治不愈的难题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垃圾围村现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垃圾治理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垃圾增量,常态化模式和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较差。很多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参与意识不强,对环境治理存在与已无关的思想,没能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没有处理好垃圾产生的源头,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

    二是垃圾处理缺乏可持续的经费和制度保障。市、县、乡在处理农村垃圾方面投入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每个村年处理垃圾经费平均在10万元左右,而市县乡三级财政的配套在2至3万元左右,每年每村垃圾处理经费缺口在7至8万元;我市除少数村在国家环保专项整治过程中,配置了相关设施外,大部分村垃圾处理设施配套不健全,无法处理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

    三是管理空缺与农村垃圾快速增长间矛盾凸显。农村垃圾量在不断增长,但大部分处于“监管不力、放任自流”状态,随地倾倒、堆放现象十分普遍。目前,除少数城边村纳入到城市垃圾处理范围,绝大多数村庄都是自行处理,但缺乏人员、经费等支撑。各村村委会对本村的环境卫生基本不负管理责任,对垃圾的处置也无目标责任。另外,我省在抚顺、沈北新区、建昌等少数县区已经设置了农村环保所,但是我市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农村环保执法监察力量欠缺。

四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绝大多数村民对于如何认识、防范、治理身边的污染,如何科学分类、处理利用垃圾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各类媒体中也鲜有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宣传的公益性广告,对农民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

前一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其中就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了重点的安排和部署。为此,结合《方案》要求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类处理

一是根据各村实际,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忌“一刀切”模式,要按照就地减量、就近处理的原则,因村制宜开展工作。二是制定科学的分类处理方法。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类。可降解的采取堆粪还田、生产沼气等加以利用;不可降解的再细分为可燃烧的、可回收的、建筑垃圾、有毒有害的等四种,进行针对性处理,并为每户村民配置各种颜色的垃圾桶,用于分类存放,努力形成“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零填埋”的处理模式。

二、示范先行、有序推进

一是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同时,我省抚顺、建昌等地建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所已经发挥出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市应积极借鉴,在各乡镇建立环保所,加大农村环境工作力度。二是在全市范围内按照一定比例,优先选择一批村党组织战斗力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作为垃圾处理工作试点村,形成在试点中运行,在运行中完善,在完善中示范,在示范中带动的稳妥有序的良性循环体系。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加强培训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覆盖全员的培训教育活动如:分类处理知识业务培训;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妇女和骨干进行培训指导;各乡镇有针对性地举办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垃圾分类处理知识辅导班,在思想念上、业务知识上补齐“短板”。

三、形成合力、激发动力

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的牵头引领作用。要坚持“抓牢支部、激励党员、依靠群众”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规民约,鼓励农民少制造垃圾,帮助农民摒弃垃圾乱扔乱放的陋习;注重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参与性,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农村垃圾的整治活动中去,打牢抓实处理源头。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环保意识。大力宣传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注意从小抓起,积极灌输减少垃圾的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量。如宣传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试点村巡回宣演,拍摄专题片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充分营造氛围;环保部门要编印垃圾分类减量宣传画册,推送形象生动的微信小视频;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联合下发《致全县妇女青少年的一封信》,组织引导广大农村妇女、青少年发挥家庭垃圾分类处理主力军作用;教育部门要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知识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促进家长深入参与。三是不留“余地”“死角”。对试点村内主要街路、巷道及农户房前屋后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整顿,栽植花草树木,彻底杜绝垃圾占道等问题。撤除所有搁置在村头巷尾的铁皮垃圾箱、水泥垃圾池,反向倒逼,从根本上杜绝村民将各种成分复杂的垃圾一并投入箱池的陈年陋习。四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年终对检查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村给予资金奖励,专项用于基层组织建设及环境卫生维护。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建立党委牵头、政府负责、党政“一把手”带头的领导机制。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到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重要考核依据之一,促进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市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出台规章制度,形成专人负责、制度健全的推进机制。建立市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和机关干部包街路、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的“五位一体”包保管理责任制。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目前农村垃圾处理遭遇困境的很大原因在于资金不足。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人力度,保证农村垃圾处理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四是建立考核体系。制定出台《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考核细则》,实行“一月一抽查、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表彰”的考评办法,形成“部署+执行+检查”的闭环式推进体系,以检查助推落实。

 

 

 

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依托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宗教和文化等资源,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内容的观光体验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特色旅游。全市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及示范点各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2个,旅游特色乡镇12个、旅游专业村10个。目前已建成60多个生态山庄、300余户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点已遍布我市东部27个乡镇9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5%。全市乡村旅游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12%,涉农旅游接待138人次,同比增长12.5%,数以万计的农民从事旅游业,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市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势头好,已进入规模发展、规范发展、特色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数项目缺少策划、规划,随意性强。许多已建成或在建的,甚至投资过千万,上亿元的项目,均无系统规划,缺少充分的市场分析论证。有的项目甚至没有系统的图纸和档案管理。

二是特色项目少。大多乡村沟域旅游项目,大同小异的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少,很难得到市场认可,易导致不当竞争。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乡(镇)村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因发展资金不足,导致部分景区景点对外“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特别是东部山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相关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也比较低。

四是管理和服务水平普遍不高。乡村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还普遍缺乏,乡村旅游带头人明显不足。就业人员多数来自属地,普遍缺少岗前、岗中培训,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市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和快速发展。

五是部分乡镇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是发展旅游需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做强我市乡村旅游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梳理现状,健全规划体系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要对全市现有的农业特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现状,进行评估,建立档案。二要依据调查摸底和评估结果,制定乡村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三要对乡村旅游点建设的个体规划实行审批制。个体设计方案要符合总体规划,起点要高,特色要鲜明,功能定位要准确。

二、强化政府主导,形成发展合力

由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和专项资金应重点向发展乡村沟域旅游的重点乡镇、村和重点项目倾斜。依托利用景区景点带来的人流,选择合适的地点开设小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农民种、养、生产游人能带得走的农副产品和民间手工艺品。政府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旅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要强化分类指导。第一类是以农民自己住房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重点加强“农家乐”规范发展,引导“农家乐”发展“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要积极引导“农家乐”接待户“三改三通”(改厨、改厕、改浴、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满足游客对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要求。第二类是以各类农业和农村风景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和景区。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在为游客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快速发展;要引导和扶持农民把“种庄稼”和“种风景”有机结合,把种植业做成风景卖。以打造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为载体,建设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先进、旅游功能突出、经营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庄园。第三类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内涵和红色文化特色的村镇。要重点引导和激发当地村民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形成自发保护的内在动力和长效机制。以步云山红色文化、老轿顶知青文化等为创意基础和源泉,创建特色村和景区。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旧建筑的保护。

三、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一是对通往重点园区、景点的道路扩容提质。实现园区、景点与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通畅对接。相关部门要利用“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和其他各种配套工程项目,优先解决半小时圈、1小时圈内园区、景点的交通问题。二是建立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在市内建立旅客集散中心,尽快开通通往园区、景点的公交车、观光车。在公路重点路段、服务区、入口处等设置引导标志,吸引和方便自驾车旅游群体。三是完善园区、景点配套设施。重点抓好园区、景点内的供水、供电、道路、邮政、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池等服务设施。四是应尽早开通金三角公交式环线车。将鲅鱼圈长途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和区内景区、点、店,熊岳的重点温泉、景点、店和双台镇的重点温泉、景点、店环接。通往乡村沟域旅游目的地的道路应当优先建设,优先维护、确保畅通。目前有许多如老轿顶景区一样只能单行的旅游道路,应隔一段距离修一处回车路,并在拐弯处设立醒目标志。同时,建设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建立乡村旅游景点的导引地图,依托旅游网站、微信、微博等官方旅游媒体功能及营口智慧旅游平台的应用,用好区域内优势新媒体资源,做好旅游相关信息的发布,增强旅游信息传播量。答复旅游咨询、接洽安排旅游活动,推出线上线下互动。筛选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纳入全市旅游营销体系。

四、实施品牌工程,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要重点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强的示范县(区)、乡、村和示范园区,重点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示范点。精心打造10个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品牌项目。

二是举办农事节庆活动。举办“营口市乡村旅游节”、恢复举办“市农业名优特产品展览会”。各县(市)区也要因地制宜地办好节会活动,如西瓜节、草莓节、苹果节、葡萄节、山野菜采摘节、向日葵观赏节、梨花节、槐花节、开海节、赶海节等,力争一县(市)区一节、一月一节。

三是组织实施“市民郊区游”、“农业一日游”、“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

四是评选“十个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园区或景点”、“十条最佳乡村旅游线路”。每年通过媒体资信平台,由广大市民和相关部门共同评选精品园区、景点和精品休闲游线路,并进行奖励和推介。

五是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活动各级政府要依托山水资源、村落文化、农特产品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山峦丛林、鸟语花香、文化传说、特色产业”为创建载体,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山水田园,以及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通过美丽乡村示范带动作用,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田园综合体,培育打造我市“最美乡村”品牌。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