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二---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发言材料之二

2018-07-11 09:50:31  阅读次数:894 次

关于提升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农工党营口市委员会

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全市38个乡镇、644个行政村共设置乡镇卫生院36所、村卫生室750所(均为民营),农民“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看不起病”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与农村群众就医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医疗保障机制尚需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农合基本上实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但住院报销的比例及门诊统筹的额度仍然偏低,家庭签约服务等制度尚未落实到位。二是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尽管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市医疗机构中占绝大比重,但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城区大医院,农村基层医疗机特别是偏远山区普遍存在缺医少药和医疗成本过高等问题。三是投入不足,补充资金不到位,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费等专项补助资金拨付不及时、配套不到位,甚至有截留专项补助经费的情况发生,导致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四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滞后,难以实现公益性。乡村一体化政策推行缓慢,各地乡镇卫生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债务问题,如矿洞沟镇卫生院2009年承包给私人,后又以50万元的价格转包给他人,尽管目前卫生院的法人为副镇长,但其债务问题至今也没能解决。而大部分村卫生室由村医自筹资金建设,并多坐落于村医家中,且标准较低,尚不能做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防保室“五室”分开,以往机制下基层医疗机构私有化等遗留产物,已成为其回归公益性的沉重包袱。五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还需加快推进,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医联体、对口支援、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电子证照等鼓励优质资源下沉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乡镇卫生院绩效分配制度不科学,导致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的动力不足。六是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小、编制限制等原因,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过高,有的临聘人员总数超过正式职工人;现有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达60%以上,初级及无职称人员占比近70%,且收入普遍偏低,队伍极不稳定,人才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七是健康扶贫工作还需进一步细化。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的衔接在门槛、流程和工作机制方面还欠契合,民政部门的软件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的信息系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健康扶贫的兜底保障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核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性阵地和安全网底,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解决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现状、切实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此,为科学配置我市城乡医疗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均衡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统筹规划,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制定并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按照乡、一般镇、中心镇三类及服务人口数量增减预期,综合考虑人口聚集度、交通便利性、辐射影响力等因素,在全市38个乡镇、644个行政村合理调整设置乡镇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完善准入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建立退出机制,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发挥最大效能,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政府主导,构建稳步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落实对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设施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保障等主体责任,把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纳入市、县(区)两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三是突出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一要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回归政府办公益性质,合理化解债务,并依托《辽宁省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以奖代补方案》,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2020年底前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政府办标准化卫生院的目标。二要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计划的解决村卫生室建设垫资问题,逐步将村卫生室村医举办转变为村集体举办,恢复公益属性。四是整合资源,推广医疗资源区域共享服务。发挥大医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岗位职责、统一管理模式的方式,建立由市、县(区)级中心医院牵头,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的医疗联合体,在市、县两级医联体牵头单位内建立市、县(区)两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区域性服务中心,实现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与结果互认。探索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直接交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人、财、物由县医院自由支配,可选择有条件的县(区)先行试点,并总结经验,以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五是加大力度,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一要完善分级诊疗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完善双向转诊程序,使转诊程序化、简便化。三要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各级医疗机构服务项目及临床路径、转诊(院)标准。四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约束机制,进一步运用差别化支付拉开价格差距,优化不同等级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在新农合报销政策方面适当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五要尽快建立符合实际的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强化监督考核,规范分级诊疗工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继续推进全科医生培养。一要继续实施基层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强化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符合全科医师注册条件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注全科医学专业和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二要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求设立培训项目,尤其增加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慢性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培训。开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缓解农村缺乏执业助理医师现状。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招录和引进工作。一要借鉴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的程序办法,编制部门进行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动态调整人员编制,并根据退出情况逐年予以补充。二要鼓励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执业,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三要促进政府办二级以上医院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护师选定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三是改善偏远乡镇医卫人员的待遇。提高长期在东部乡镇卫生院工作卫技人员的待遇,在其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享受适当照顾,增加如边远山区补助、交通补贴、营养补助、女性职工补助、特殊家庭扶持补助等项内容。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把乡村医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为村医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强化村医培训力度,提升村卫生室管理水平。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加强对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以弥补村医技术水平的不足。同时,将村卫生室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规范村卫生室的医疗行为,并在没有村医的行政村设立乡镇卫生院门诊部,由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履行村医职责。

三、推进健康扶贫工程,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供健康保障

一是全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三个一批”行动计划。严格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精准识别患病人口,真正将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到人、精准到病。二是切实将新农合保障政策和重病兜底保障制度落到实处。督促县(市)区认真落实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新农合保障政策和重病兜底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大要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信息资源共享,尽快实现通过同一窗口、统一信息平台进行联动报销、“一站式”结算。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患者病种医疗费用很高却不在救助范围的,应取消病种限制,并享受同等的救助比例。进一步扩大对农村贫困患者救助的覆盖面和二次救助的范围,整合救助资源,避免重复救助。四是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传媒,依托农村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专栏,通过新闻报道、事迹报告会、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和“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以“三下乡”、“ 结核病防治日”、“无烟日”等活动为契机,指导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免费义诊活动,在广大农村群众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提升防病能力。

 

 

 

 

关于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难题的建议

九三学社营口市委员会

共青团营口市委员会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市农村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营口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市109.7万农业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青壮年事实上已经离开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直接导致村干部整体结构的老龄化。2016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市644个行政村共有村“两委”成员3282人,平均年龄49.1岁。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有1300多人,甚至有的村屯没有一名年轻技术人才。

二是农村人才整体层次较低。从学历水平上看,2016年全市村“两委”成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42.4%,大学以上学历的更少。农村实用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21人。同时,基层农技人员缺乏继续培训,知识老化。

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极其缺乏。缺乏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因“两委”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长远规划。农民各自为战,很难跟上市场需求变化。

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展迟滞。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部门虽然较多,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工作目标下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整体工作机制;一些承担主要培训工作的部门连续多年培训经费为零,只能依靠国家项目的配套资金开展工作。个别县市连续多年挪用仅有配套资金,致使一些培训工作连续多年没有开展。2017年,两个主要培训部门仅在一个县(市)利用国家培训项目资金开展了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农民仅300人次;培训平台、培训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设施设备差、培训方式单一,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培训理论性强,实际操作和田间地头指导少,针对性、实用性差。

    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形成前瞻性、战略性的人才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各领域技术、管理人才落户农村、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血液和攻坚力量。

一、广开门路引才引智

一是要实行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村工作的选派干部等人才的优势和作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吸引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领导干部、返乡农民工等到村任职。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与我地区涉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共享人才资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栽培、种植和使用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用符合营口农村发展实际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鼓励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引导农村优秀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二是加速培育形成农村特色产业,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小镇等,增强对特定领域人才的吸引力,用项目吸引和承载人才,为吸引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保障。三是要积极鼓励退休干部、乡贤、志愿者切实发挥作用,服务乡村建设。四是相关部门建立农村专家队伍,加大力度对口帮扶农村青年提高技能,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助力农村人才发展。通过扶植一批农村致富青年,让农村青年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技能得以提高。

二、搭建舞台留住人才

一是要抓紧补齐乡村在生活环境、硬件设施、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短板,千方百计解决人才在生活、工作上的难题。二是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用产业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利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个平台集聚更多专业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庭院、小生意、小作坊“五小”项目。三是要强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和带头人支持指导,从培训辅导、资金扶持、项目孵化等方面入手,为农村创业就业“搭桥铺路”。通过开展创业菁英训练营、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工程等,提升农村的创业技能。要探索适合创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贷款方式,按照“市级贴息、信用担保、多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原则,开启乡村创业诚信担保贷款新模式。要以孵化基地夯实创业基础,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营口电商大厦、营口众创(青创)空间等平台,为乡村创业者提供环境优越的工作室、“一对一”的创业指导、水电供暖等费用减免等服务,切实解决创业初期“场地缺”“资金少”“能力弱”的难题。四是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工作,建立宣传表彰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务实举措培育人才

一是要强化职业教育培训。依托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营口农业工程学校等职业院校着力培养适合我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本土的专业人才。二是要与坐落在我市的省属涉农院校、省果树科研所等科研院所、部分市属院校签订协议,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为农村培训实用型本土人才。三是要有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与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要利用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科学整合培训资源,“精简、统一、高效”;要发挥各县(市)农广校教学方式齐全(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基本完备、乡镇甚至村都建立教学网络终端的优势和主力军作用,把全市各级农广校确定为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平台,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托我市现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为农广校建立实训基地;要创新机制,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

 

 

 

推进果业升级  助力乡村振兴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我市是国家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果业作为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水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果业发展新形势,坚持推进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我市果业发展现状

我市果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果业规模优势显现,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市果树面积达到80余万亩,总产量65万吨,产值33.2亿元,水果储藏能力和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5万吨和20万吨。二是果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日益提高。积极引进新品种,改良劣质品种,产品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无公害水果和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生产基地逐年增加。三是产业化经营和深加工能力不断加强。水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贮藏业、运输业、包装业、餐饮业、农资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还吸引了中鲁等国内知名浓缩果汁加工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四是品牌意识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盖州市作为我市水果主产区,被国家确定为无公害水果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盖州苹果”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富达”红富士苹果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盖州西瓜”、“盖州桃”、“盖州葡萄”、“盖州尖把梨”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盖州水果在历届国家和省农展会上共获奖牌200余块。

二、我市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果业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市果业正处在提质增效的艰难爬坡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异军兴起,国际国内竞争激烈。果业生产先进国家依托先进冷链流通运输以及生产技术,以低成本态势,占据我国部分中高端市场;我国各地对果业发展的逐步重视,对我市的果业发展产生强烈冲击,特别是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区的苹果产业发展,大量抢占我市苹果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二是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我市80%的果园是旱地果园,缺少水利灌溉设施,大部分果园不能有效地预防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果业发展;三是重产量、轻质量,果品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果农重视产量、轻视质量,除少量出口的高档果品外,大多数果品外观质量较差,大小不同、果形不正、着色度差,优果品率低,低档水果占比较高;四是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少。龙头企业牵引带动能力差,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品种单一,主要是浓缩苹果汁,且加工转化率不足一层;五是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低。我市各类水果生产虽然都建立了行业协会,但行业协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统一标准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没有真正建立,仍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这种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经营方式导致果园生产技术含量不足,经营模式标准化不强,产业化水平低;六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技术推广力量上存在严重的人才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对果农的科技服务跟不上。

三、推进我市果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市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和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的先进经验,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水果市场的竞争最终是果品质量的竞争,标准化生产技术是今后水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果业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加快发展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矮砧密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苹果等水果栽培发展的主要栽培模式。今后,我市中低产果园应通过高接换种、缺株补植等,抓好更新改造工程。在土肥水条件良好的新建果园,积极推广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我市水果的省工、省力、集约、高效和标准化生产。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围绕果品安全、健康安全和农民增收等需求,大力推广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面铺设反光膜、高光效树形改造、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升我市果品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果园综合生产能力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等)是决定果园生产能力和生产优质水果的重要前提,也是现代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聚焦推进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连市对200亩以上果园每亩补贴1.5万元,北京市每亩补贴2.8万元并给予农机、肥料(生物有机肥)补贴。我市应学习经验,以列入专项惠农资金和申请省级项目资金等方式予以资金扶持。二是要抓好果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果园水利配套设施,提高果业生产抗御持续干旱的能力。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果园排水设施建设。三是要大力发展果园机械化作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直接影响了果业生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果业生产中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推广应用旋耕机、开沟施肥机、病虫害防治高效喷雾器、动力修剪机械等新型工具,减少劳动强度和管理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把水果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形成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要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具有很强的牵动引领作用,要有重点的培植发展贮藏、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果农(基地)”经营模式,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与果农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带动果农发展生产,进入市场。要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聚,促进我市优势特色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

(四)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完善营销网络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技巧和管理思路建立营销网络。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要依托主流媒体、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采取召开名优果品推介会、推进乡村旅游等形式,强力打造营口果业名品众多、蓬勃发展的新形象;要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实现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网络化;要进一步对接网上直销系统,发展直销直供,引导和扶持水果产业电商示范村和网络营销带头人,加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力度,助力产销对接。

(五)加强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要加强市、县、乡(镇)三级农科队伍建设。现代果业发展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人才,而我市市、县、乡(镇)农业中心农科人员编制少,同时存在有编无人的情况。亟需一大批科技人才充实到市、县、乡(镇)农科队伍中去,从事农业、果业的技术服务。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果农的技术培训。通过在市、县(市)区电视台开设科普专题、印发音像资料和举办培训班、生产竞赛等形式,引导广大果农掌握实用新型技术,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果业合作社建设。组织果农成立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管理,规范生产,统一技术操作,为果业园区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全方位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