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2018-06-27 09:25:01  阅读次数:7817 次

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防、治、保、康、教、计”六项功能逐步完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等工作能力逐步提升。但社会关注的“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同百姓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大多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医疗环境及条件有待改善,科室设置不尽合理,特色科室功能不强,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

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尚未落地落实。医疗资源呈“倒三角”结构,三甲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数量非常小的大医院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百姓“挤”进大医院过度检查、过度医疗,极大的浪费了医保经费和医疗资源。

三是医护人员队伍不稳定。受待遇、编制、职称等因素影响,我市注册的501名全科医生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在社区服务,现有的医务人员以临时聘用为主,人员流动快,高水平人才难留住。

四是医保结算回款缓慢。一些社区医院在进行医保结算时,垫付医保资金多、回款周期长,给原本资金就并不充裕的机构本身平添了负担,加之药物品种受限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影响了其工作的开展。

五是百姓对社区医院知之甚少。许多百姓认为社区医院只能打针、抓药,对其体制、功能及基本公共卫生、基本药物等政策知之甚少,致使社区卫生资源、职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发挥。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医疗结构和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各县(市)区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样板,点对点的实施改革,补齐短板,强化基层。借站前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之际,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二级医院标准提标升级,确定服务职能,作为试点重点投入和管理并进一步推广至全市,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为我市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框架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在现有的医联体基础之上,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以站前区、西市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两翼,聚集专家人才,建立专家库。建立长效机制,选定专家在医联体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流开展诊疗服务,吸引患者到社区就医,引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将挂号费按相应比例分配给医院、社区、个人,激励专家积极性,逐渐向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拓展。

三是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行政管理权、人事调配权、经济分配权高度统一的紧密型医共体。

四是强化宣传。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强化全市社区医疗动态、医保政策解读、专家下基层信息、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宣传,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和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发挥植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经常性地深入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

二、加强全科医生培育,建立稳定的基层医疗队伍

一是加大中、高级职称全科医生的培训范围,使更多的医生具有全科医生的能力,为多点执业提供保障。二是促进人才流动,用政策引导具有全科医生资格的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同,实行多点执业,引导医生下沉。尤其是借医联体建设之机,加强医联体机构之间人才的互动交流,促进规培人员到本院医联体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三是合理利用政策调控。副高级以下医生职称晋升考核时,要求二甲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生需要有半年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历,并严格落实,克服简单出工作证明的做法。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分配制度、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积极改革薪酬制度,通过适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标准方式,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个人职称晋升等挂钩。

三、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调节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落实

(一)发挥医保“指挥棒”作用,引导患者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一是大幅度降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起付标准,提高结算标准。在去年医联体内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政策覆盖范围,统一享受门槛费200元,结算标准2890元的优惠政策。通过拉大与市医院门槛费和结算标准的差距,吸引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常见病、慢性病诊疗及术后康复治疗。二是逐步实施门诊统筹。探索在我市选择几家有资质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统筹试点,确立合理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吸引患者到社区门诊就诊。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以降低住院率,减少患者负担的同时减少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

(二)发挥医保“紧箍咒”作用,激励大医院放手病源。通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加快形成以总额预算管理为核心,医保报销与项目付费、病种付费、人头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激励大医院放手常见病、慢性病病源。既要降低大医院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报销比例,又要大幅度提高治疗疑难杂症的报销比例。一升一降之间,调节市场,引导消费,助推医疗环境良性发展。

(三)推进“三保合一”,理顺医保管理体制。对分别隶属于人社、卫计部门医保基金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实现城镇居民保险、城镇职工保险和新农合“三保合一”,统一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实行医保基金全市统筹。在原有医保机构负责医保基金筹集、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衔接的基础上,新增药品限价采购结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定点医保机构审核与结算及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督与稽核管理职能,以高强度的职能归口,打破医疗、医药、医保“九龙治水”的现状,推动医疗单位从赢利为中心转向以治病为中心,最终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实现分级诊疗。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要求,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资金和设施、设备购置的投入力度,配备与社区卫生发展方向和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努力改善市民就医环境和条件;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持续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实有人口或常住人口数量核定补助经费,并且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配齐配强人员,健全人员经费补偿机制,定编定岗,将其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调动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