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英美军舰在营口---文史资料-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甲午战争期间英美军舰在营口

2022-02-09 15:18:52  阅读次数:56566 次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日本蓄谋已久,假借干涉朝鲜问题,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营口,作为东北重要港口,也是日军觊觎的目标,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战火波及。


彼时,美国在营口设有领事馆。设立在营口的美国的旗昌洋行、美孚火油公司,更是美国攫取在华利益的摇钱树。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接受朝鲜和清政府维护和平的调停请求,对日本提出了撤兵的劝告,但是拒绝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拒绝了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但在军事、财政和外交各个方面支持日本。战争爆发后,美国受中日双方的请求,代为保护两国在对方国的侨民。在此期间,美国偏袒在华日本侨民,对所保护的“日本人”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区分,致使日本奸细乘虚而入,导致发生了几起中美之间关于日本间谍的交涉案。

图片所示为因天气寒冷,河水封冻,被困在码头上的两艘军舰。其中一艘就是甲午战争时期,美国借口“保护侨民”派出闯入营口港的“海燕号”蒸汽型铁甲舰。这艘军舰1887年8月27日开工建造,1887年10月13日下水,1887年12月22日竣工,绰号“婴孩战舰”。装备4门6英寸炮,2门3磅炮,1门1磅炮,2门37毫米炮,2门加特林炮。舰长176英尺3英寸,宽31英尺,吃水11英尺7英寸,满载吃水13英尺5英寸;排水量892吨,10名军官和112名士兵,舰长E. P. 伍德。该舰隶属于美国亚洲分舰队,曾参加过美西战争。


另一艘是英国的“火炬号”。我们就说一说,甲午战争中英国对于远东局势的态度,和美国还是不一样的。何金来先生《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一文中指出,英国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也最大。为了维护自己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保持其优势地位,英国的主张是“维持现状”。核心含义就是:英国在甲午战争中不过分限制日本,同时又不希望清政府因过分削弱而垮台。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是英国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国,英国甚至一度考虑过缔结“中英同盟”。但是在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堪一击使得英国的舆论和英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战后选择东亚的盟国时,英国转而倾向于甲午战争胜利的一方——日本。


图片中出现在营口港的英国“火炬号”,正好反映出甲午战争期间,英国的态度:这个时候英国还是倾向于维持清政府的。毕竟就在1894年,日本军舰浪速号在朝鲜洋面刚刚击沉了一艘大清运兵船,这条船就是由英国人驾驶、飘扬着英国国旗的地地道道的英国船高升号。事后,英国政府甚至命令在东亚的英国远东舰队,要向日本舰队问罪。笔者查阅资料得知,彼时在营口的就是英国远东海军“中国舰队”所属的“火炬号”(“Firebrand”)军舰。这艘军舰是1886年列装的,曾在1886年5月随其司令哈密顿参加北洋水师检阅。


根据王敬文先生提供的《英国火炬号军舰军医班尼的报告》,英国军舰上的军医在营口对清政府伤兵和战争中受到摧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援救。


火炬号海军军医赫伯特•劳埃德•班尼的记载也反映出来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班尼写道:治疗的伤员人数肯定超过了600人,由于入院治疗人员过于众多以及因偶尔惊慌失措造成少量人员逃走等因素,因此不可能得到更准确统计数字。他们使用能容纳1到200人的满洲客栈作为医院,几位受过良好教育并且一直在内陆的教会医院工作过的中国人在伤员的治疗和敷药过程中发挥了最出色的作用。还有几位外籍居民自愿地从事敷药工作。这所战时红十字医院完全是由官员和英国皇家海军人员组成的志愿者管理的。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舰艇海燕号军医阿诺德也参与到了救助之中。班尼还写道:几乎所有创伤都是口径4.5英寸的日军村田子弹造成的,甚至还有刺刀伤。


从班尼的描述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可怕氛围,哪怕已过了一百多年。虽然在甲午战争期间,英美列强各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用尽阴谋,但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英美两艘军舰上的军医和一些有良知的外国人,对于战争中遭受蹂躏的中国军民所展开的富有红十字精神的援助,我们还是应该记得的。毕竟,虽然列强有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是列强各国中,也不乏像班尼和阿诺德这样的善良之士。甲午战争结束后,魏伯施德、司督阁、白兰德、达利、班尼等5名参与了红十字救助的医生,被大清政府授予双龙宝星勋章。

   作者马乐东,系政协文史馆馆员,文章原载《营口日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