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旅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加强文旅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名片

2021-10-11 10:31:59  阅读次数:7171 次

加强文旅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名片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这为各地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由磨合期向深化期过渡的文旅融合,也必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度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典范”。但随着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到来,我市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亟需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一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不利于形成资源的高效配置;对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推进模式和实践路径尚未深入研究,缺少专门针对文旅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文旅项目融资渠道单一。文化旅游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而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由于财政资金紧缺,社会资本介入较少,融资渠道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专业文旅人才短缺。对紧缺型复合型人才挖掘、引进重视程度不够;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现有文旅人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人才流动性较大,内生动力不足。

四是文旅品牌特色不够鲜明。文旅产品的文化吸引力不足,文旅品牌的整体形象模糊,缺乏高端文旅团队进行探索和研究。比如辽河老街等资源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产业链延伸不充分;雷锋文化展览馆、西炮台遗址陈列馆等红色旅游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不足,没有真正让文化“活”起来。

五是宣传推广模式创新不足。政府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社会组织民众参与度较低,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以官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宣传效果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

加强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是推动我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一是全域规划,摆好文旅融合“大棋盘”。聚焦“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城市、中国十大温泉养生基地”的城市定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受众等因素,找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契合点,精心编制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文化和旅游的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交流融合。

二是统筹整合,下好文旅融合“一盘棋”。建立覆盖更全面、推进更有效的文旅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和配置功能,形成合力。围绕游客的需求来拓展自身的职能,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来进行事中事后的管理,对重点领域的旅游供给进行规划和规范。

三是科学评估,下好文旅融合“先手棋”。完善评估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和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的综合评价,及时发现短板和风险,针对性优化,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二、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一是降低疫情冲击,优化文旅企业营商环境。对文旅企业在减税、返利上加大扶持力度。文旅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要对企业进一步重点帮扶,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在政策上给予更大倾斜,在税费上继续给予减免,在租金、保证金上给予补贴,同企业共同度过难关。

二是金融创新,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动力。紧盯国家和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积极谋划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大力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抢抓国家关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在融资条件、授信规模上向文化产业倾斜,灵活运用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

三是专业培养,激发人才队伍成长活力。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文化旅游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急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配套激励政策,将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实到文化旅游管理策划队伍当中。

三、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

一是融合再造,打造红色文化IP彰显营口红色文化基因,抓住“建党100周年”契机,深化实施“营口红色地标”发掘宣传工程。同时结合场景体验、情景模拟、影视展演等推动红色文化活态化、场景化。积极培育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如建设一批红色经典主题餐厅和红色农家院,强化红色体验。

二是深挖特色,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文化资源禀赋,进一步包装春季“鸟飞湿地 花开营口”、夏季“山海避暑,泉在营口”、秋季“六水之乡,康养营口”、冬季“很暖很鲜在营口”四季旅游品牌,提升文化知名度。加大文博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打造“舌尖上的营口”特色餐饮品牌。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丰富营口“热购旅游商品”名单,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三是文化熏染,打响节事活动品牌。节事活动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增强吸引力和知名度。要持续培育“营口过大年”、“营口海蜇节”等经典节事活动,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时加强节事活动开发与“非遗”融合,充分利用我市盖州皮影戏、盖州高跷、营口评书、辽宁鼓乐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9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优势,注入情景体验环节,进一步激活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四、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

一是文化共鸣,加强文化旅游信息传递。挖掘历史人文典故,赋予“山海林泉寺”更多灵动,讲好营口故事。打造更多文化讲述人项目,让平凡的人讲述自己热爱的当地文化,让游客深入当地生活;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特点,引导调动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的宣传积极性。把握好短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追求简洁高效,让游客一目了然;吸引眼球的内容激发有效传播,快速流动发酵,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二是精准营销,提升文旅品牌推广线索率。加强与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构建全球交互的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源地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及推广计划,开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营销活动。

三是凝聚共识,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公共文明意识,用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吸引游客、打动游客。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旅游标志标识设置、餐饮住宿和购物商店服务质量监管等专项整治行动,擦亮城市名片,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