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渤海大街的规划设计始于1959年,到2009年,总长近23公里的大街全线贯通。这条大街以305国道(庄林路)为界,以西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东北重要的海防要塞西炮台,全长10公里,道路红线80米,路宽39米。以东到沈大高速公路营口站出口,全长12.88公里,路宽39米,两侧绿化带各15米。营口渤海大街是营口主城区规划道路网中“三轴、六横、十纵”之首,是营口最长、最宽、最直、最平、最美、最绿、最亮、最具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现代化景观特征的景观大道。曾有专家指出:“营口渤海大街的长、宽、平、直四要素综合指数可能是世界之最。其规划的超前意识、高起点值得借鉴。”回顾营口渤海大街五十年建设历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营口三大工程催生了渤海大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时的中共营口市委、市人委(即后来的市政府)面临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一是所辖盘山县和营口县有近百万亩水田,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却面临着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的难题;二是营口主城区所在的大辽河两岸往来交通仅靠小船摆渡,大量货物只能从距离营口二十公里外的田庄台绕行。中共营口市委第一书记邓仲儒经过调查研究,带领市委、市人委领导开始筹划解决两大难题的措施,提出了建设三大工程的设想:一是在大辽河永远角建设辽河防潮闸,防止海水进入辽河,百万亩水田到辽河水灌溉;二是借助防潮闸,建设大辽河公路桥;三是借助防潮闸,利用伪满时期被拆毁的沟(帮子)营(口)铁路路基,建设大辽河铁路桥。同时,提出了新建120米宽的三干线等三大工程配套项目的方案。
1959年,作为党的八大代表的邓仲儒,在八大二次会议小组会上,提出了建设营口三大工程的设想。同年秋,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表示赞同,并向周恩来总理写信请示。周总理批示水电部主办,列入国家计划,工程总造价由国家纪委核实。当时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很多大项目纷纷下马。营口三大工程由于最终方案没有敲定,加之国家经济存在困难,不得不暂停下来。但是,三干线工程已经动用数万立方米土方修筑路基,加之营口自建城百年来,除当年日本人经营的新市街外,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网,仅有的一条东西主干线(即今辽河大街)宽度只有12米到18米,人行道宽1.5米到3米。市政府到老爷阁的2.1公里路段,甚至有14个弯儿。规划建设三干线,可以彻底改变营口主城区道路建设的落后面貌,符合人民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向往,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三大工程虽然下马,但三干线工程已纳入了历届市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当中。
从1959年开始,对三干线的规划设计,通过不断完善,从开始设计的东起传染病医院(今大商新玛特处)、西至西炮台,路宽120米,修改为东起雷达站(今305国道),西到西炮台,总长近10公里,道路红线80米。三块板路面,中心机动车道宽20米,两侧分隔带各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路7.5米的规模。1960年,新建了东起传染病医院,西到师范学校766米,宽40米的柏油路,从此拉开了三干线建设的序幕。1979年8月20日,当时的营口市革委会正式命名三干线为渤海大街。
改革开放加快了渤海大街建设的步伐
自渤海大街建设于1960年起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渤海大街建设仅局限于中部路段,且多为翻建、维修。其原因一方面是受规划的城市性质发展规模所限。1959年规划的城市性质是以海水、芦苇综合利用为基础,轻化工业为主导,适当发展机电、食品和水产加工的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近期为30万人,远期为50万人。用地规模近期为30平方公里,远期为60平方公里。1983年规划营口城市性质为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沿海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近期控制在31.5万人以内,远期不超过37万人。城市用地相应控制在近期30平方公里和远期37平方公里。根据上述相对保守的城市发展规划,渤海大街的规划设计显然是超前的。加上受建设资金限制,渤海大街的建设只能是小打小闹缓慢进行。1985年3月23日,国务院批准营口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某些权限,营口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从此,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段建设的方针,渤海大街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1985年当年,渤海广场(今渤海大街与市政府路交叉口)至清华路、大铁道(今盼盼路)至传染病医院(今泰和园)两个路段三块板道路竣工。1986年西段清华路至平安路三块板道路竣工。到世纪之交,渤海大街中断东起泰和园、西到钢琴厂全部建成三块板道路。东西两端各2000米路段也已建成宽20米的柏油路。在渤海大街建设的同时,市政府加快了与渤海大相交的纵向道路的建设。新建了盼盼路、太白路、太和路、世纪路、南海路。延伸了光华路、学府路、市府路、体育路、新华路、清华路、平安路、得胜路,形成了营口主城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彻底扭转了建国初期“一条马路两岗楼”的落后局面。特别是与渤海大街西段相交的滨海大道和辽河大桥的建设,拉近了营口与辽宁沿海各城市的距离,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道路景观是由平面和立面构成的。在加快渤海大街道路建设的同时,营口市政府还在规划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对渤海大两侧旧有建筑进行了改造。同时,利用荒地、沼泽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建筑。渤海大街中段在民国以前处于营口老城之外,东西两端为沼泽地和滩涂。伪满洲国时期,渤海大街东段属东昌区、西段属同治区,均为城郊区。在解放初期,仅有的建筑有伪满时期的奉天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同德小学校、屠宰场。此外,在五台子、启文、邰家屯一带分散一部分普通民宅以及坟地等。建国以后,在渤海大街中段有过两次建设高潮。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建了营口师范学校教学楼、营口宾馆、体育馆、少年宫、新华医院、传染病医等。第二次是在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以后,渤海大街两侧新建了一批住宅楼。以后,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办公楼及工业、商业建筑。这些建筑除营口宾馆规模较大以外,其它均为小体量的四五层建筑,与渤海大街宽阔的道路相比,显得极不协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营口市政府修订了城市规划,把建设、改造城市的重点放在了渤海大街。首先,逐年改造了渤海大街与市府路城市中轴线交叉点周围的旧有建筑,形成了商业建筑群。1996年在原砂石交易站新建了高122.8米、三十一层、面积38550平方米的邮电大厦。该大厦具有集 邮政、电信、电报、电话、邮政储蓄以及餐饮、娱乐、购物、健身、客房为一体的综合 服务体系,顶层有旋转功能,可以鸟瞰营口主城区,为营口的标志性建筑。在引进外地资金,将营口百货大楼改造成大商新玛特购物中心的同时,拆除了针纺研究所和地震后抗震救灾住宅楼,由外地开发商投资6.7亿元,建成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集酒店、写字楼、餐饮、娱乐、精品商场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载体——财富广场。2011年,拆除了渤海大街与市府路东南角辽宁省能源研究所,新建乐购营口渤海店。2011年,拆除渤海大街与市府路西南角的医药局、渤海大药房及体育场体育馆、新华楼等旧建筑,引进国内房地产开发的龙头企业大连万达集团,投资50亿元,新建集大型购物中心、连锁百货、大型电器连锁、五星级酒店、六星级影城,及公寓、写字楼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营口万达广场。至此,营口主城区中轴线中心点周围已形成营口最大的商圈。
营口市政府还结合企业改制,盘活渤海大街两侧的工业用地,招商引资。同时利用沼泽地和荒地,新建了一批公用建筑和住宅区。2004年10月,位于渤海大街东端、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营口市消防指挥中心竣工。2006年,在原有色金属合金厂建起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58平方米、总投资2750万元的公办学校雁楠中学。2006年11月,在旧广播电视局原址上,新建高度50米、建筑面积15848平方米、集电台、电视台、新闻采访、编辑发行、广告洽谈、网络服务和机关办公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性广播电视大楼。2008年4月,利用改制后闲置的工业用地,新建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66平方米的营口工业大厦暨工业展览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指导培训中心。2009年,利用原西市区委、政府办公楼用地,新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集百货超市、餐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相和购物中心,结束了营口主城区西部无大型购物中心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多年时间,通过盘活城市用地,渤海大街两侧原有的工业企业已全部迁出,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包括坐落在原压敏胶厂厂址的大中自然风景小区,坐落在原服装三厂厂址和工业交流馆原址的华城花园小区,坐落在原机床厂厂址的怡景国际小区,坐落在原工艺美术厂厂址的中天一品小区,坐落在原特种变压器厂和天力电机厂厂址的美景华府小区、枫合万嘉小区,坐落在原大酱厂厂址的君临天下小区,坐落在原元件厂厂址的聚合城小区,坐落在原营口奔牛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和日用铸造厂厂址的国宝一号小区等等。二十余个现代化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与众多公用建筑、商业建筑汇成了渤海大街现代化建筑群,形成了渤海大街雄伟、壮丽的现代都市景象。
营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了渤海大街建设向高标准迈进
进入新世纪以后,营口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而渤海大街的历史已达40余年各路段已超过了设计年限,属超期服役,且道路两侧绿化带植物配置不尽合理。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于2002年5月开始,对渤海大街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面改造。时任市长要求:“举全市之力,把渤海大街建成营口最长、最宽、最直、最美、最亮、最绿的景观大道”。在道路长、宽不变的情况下,取消中心机动车道两侧的隔离带,全路改为宽39米,全部为一块板。调整了地下管网布局。对路面的网状龟裂、破损变形部位进行了全面处理。路缘石统一规格,外观整齐,构成高规格的视觉长廊。
在道路改造的同时,对两侧绿化带也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改造。营口主城区濒海临河,平均海拔不足3米。土壤含盐量高,造成树木成活率低,给城市绿化带来很大困难。历年来都是采用客土的办法,剔除盐碱土,代之以从盖州、大石桥运来的客土,使绿化成本大大提高。营口市政府将渤海大街绿地改造划分为两条线。这两条线以305国道为界,以西到西炮台10公里,划分为六个不同情调的区段和六个主要景观。五个区段是:
第一区段从305国道到泰和园,为郊野密林景观。在这一区段,原传染病医院迁走,新建3.5万平方米的泰和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场所。
第二区段从泰和园到盼盼路,其间住宅小区多,以自由形状的休闲公园为主。
第三区段从盼盼路到新华路,两侧多为行政机关和商业建筑,绿地呈长方形以草坪为主。
第四区段从新华路到得胜路。根据两侧建筑的不同性质,采取多种绿化方式。地面辅以彩色方砖硬覆盖,以衬托绿化效果。
第五区段从得胜路到西炮台。以郊野密林为主,辅以灌木和草坪。给游人提供林中漫步和郊游野餐的场所。
六个主要景观其特点是:立体的绿化设计和富有层次感的植物配置;曲线的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花园布置相搭配;注重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街灯、园林灯、广告灯箱、水景灯、建筑照明相搭配,借鉴发达国家好的城市与城市美化小品与城市美化手法。
市政府要求渤海大街实现十里长街、十里园林,要突出“十六字方针”:以树为主、花草为辅、园景结合,以美取胜。市政府还选出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出资,在不同区段建设能突出本企业文化的园林景观。
经过营口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2年底,渤海大街共栽植了新疆杨、国槐、龙爪槐、皂角、梓树等大树1362株。草坪、花灌木遍布道两侧,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视觉长廊。
2009年建成13公里长的渤海大街东街以后,道路两侧各15米绿化带建设随即列入建设日程。到2010年,以矮棵乔木、花灌和草坪为主,辅之以园林小品的38万平方米绿化带建成。渤海大街东街在管理上对机动车限速,对大货车限行,成为花团锦簇、清净整洁的迎宾路。市民称这条路“人在车上坐,车在绿中游”。
在渤海大街绿化美化工程中,除两条主线外,对点的绿化、美化工程也成为营口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位于渤海大街西端的西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市政府投资1992万元,对西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环境基础改造。2008年,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西炮台湿地公园开工建设。西炮台湿地公园总面积1.24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包括1公里防潮堤,三个单元互通的湖区和4公里长的甬道。与渤海大街园林景观连成一体,加上西炮台以南的绿化带,形成主城区西部丁字形园林绿化景观。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内具有开放性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配合渤海大街建设,2001年9月26日,在原少年宫旧址新建的青少年宫暨博物馆竣工,同时竣工的还有南侧的希望广场。该广场占地16841平方米,绿化面积4100平方米,照明灯96盏,雕塑五组,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提高标准、提升品位后的渤海大街成为营口城市的名片。营口城不大,车少、空气质量好。远无那种人车拥挤、喧闹的大城市病。无论是驱车,还是步行经过渤海大街简直是一种环境与视觉的享受。
营口人经过五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现代化的渤海大街。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现在,渤海大街正以她宏伟的雄姿、博大的胸怀、宽大的臂膀、非凡的魅力迎接前来营口的海内外宾客,渤海大街规划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超前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激励营口人不断向现代化都市迈进。
(原载《营口文史资料》第十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