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庙宇散记(之一)天后行宫---文史资料-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营口庙宇散记(之一)天后行宫

2020-05-05 13:25:23  阅读次数:56222 次

闻石


    营口自明代发祥以来,因据有渤海、辽河之利,水运沟通南北。直、鲁、江、浙、闽、粤的客商渔船扬帆而至,结庐而居,人烟日趋稠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辟营口为通商口岸,东西方列强争相染指。昔日的滨海渔村,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繁荣,逐渐演变为名噪中外的水陆码头。由于四方杂处,风俗各一,信仰和追求五花八门。因此建庙之风甚盛。这是形成营口庙宇多而且杂的历史根源。


    有据可考者,营口第一座庙宇是龙王庙(原址已不存在),建于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最晚一座庙宇榜严禅寺,建于一九二二年。在这前后近二百年中,共有多少庙宇兴废沿革已不可考。但截止到“九一八”事变,营口全埠尚存知名庙宇二十余座。仅择其香火鼎盛,影响较大者记述如下:


天后行宫


    天后行宫(曾一度改称观音寺),俗称西大庙。座落在闹市区的西端,今称西大庙里。该庙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初年,为营口现今知名庙宇中最古老者,系由南方航海而来的客帮和本埠药材业主出资兴建的。庙院布局严紧,坐北朝南。四周围墙环抱,前有山门和两座角门,门里有钟鼓二楼。院内大殿三座,一字并排。正中主殿主祀海神娘娘(即天后),左陪殿主祀药王,右陪殿主祀龙王。院心有铁铸三足宝鼎一只,终年香火不断。宝鼎附近,碑石林立,各具碑文。左陪殿旁有小庙座,庙门长年落锁,上悬蓝地金字匾一块,书“大德日生”,内祀何神不得而知。庙外,东有跨院,是住持黄衣僧所居禅舍;西有财神阁,石条砌成,匾书“天医晋财”,供关羽塑像,周仓、关平作陪。此阁坐西朝东,正迎大街,与老爷阁遥遥相望。庙前,一片开阔广场,南有戏楼、东有牌坊。这些附属建筑,对西大庙皆成拱卫之势,使之成为闹市之外的一块独立的宗教圣境。


    西大庙在营口的社会生活中曾名重一时,历久不衰。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当局重视,富绅捧场,奠定了它的显赫地位。当年驻营口的山海关兵备道大人,对黄衣僧毕恭毕敬,上任新官要亲自拜谒,任满升迁要登门辞行,礼仪极为隆重。至于其他工商各界巨擘盟主,更是趋之若鹜,奉迎巴结唯恐不及。黄衣僧的来历,笔者不得而知。仅据表象分析,当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其二,西大庙的内容,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它属于多神教所供奉的神灵,分别与各行各业的人息息相关。在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里,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神灵的护佑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比如,海神娘娘和龙王都是主祀水神。那些飘洋过海的商贾和捕鱼捉蟹的船民,经常以水为家,唯恐狂风大浪危及生命和财产。因此每当平安归来,即对海神娘娘和龙王顶礼膜拜,祈求永保平安。再如药王,主把疾病与健康,关涉世人的生老病死。行医者希图包治百病,卖药者希求药到病除,患病者希图早日康复。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都寄托在药王身上,于是药王便成了营口制药业、医务界和官绅百姓的共同守护神。西大庙所供奉的,除了这些名登宝录的“正神”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杂神散仙,几乎可以满足各行业的人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世间有不育妇女,庙内便有子孙娘娘。据说,献上供祭,用手摸一摸娘娘身边的泥娃娃,就可早生贵子。此外,患眼疾者,可向眼光娘娘祷告,保佑重见光明;天花水痘患者,可向痘疹娘娘叩头焚香,请求免灾;腰酸背痛的关节炎患者,可在筋骨老爷身上披一缕麻;气喘咳嗽病人,可在咽喉老爷的脖子上挂一块咸菜;生疮长疖者,可把膏药贴在十不全的相应部位……虽然常见有十字技红的妇人女子在神像前终日站班,以示笃信真诚,也见有设供还愿的善男信女感谢神恩,但谁家因敬神而得福,却闻所未闻。不过庙里受益匪浅,所得布施累千上万,不可胜数,外人难知底细。仅咽喉老爷脖子上的咸菜,就足够守庙僧人常年嚼用,勿需花钱另买。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西大庙庙会。届时,全埠工商医教各界,铁木泥瓦各行,饭店、旅店、浴池、理发各业皆放假一天。市民则扶老携幼,空巷而出。达官贵人或骑马、或坐车,随带跟从仆妇,相接于途,同来逛庙。营口警察厅和练军营的官佐率队出动,维持治安。庙前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举袂成云、挥汗如雨,戏楼尽邀名班,演出传统剧目。锣鼓喧天自晨至暮广场周围,摆摊、搭棚经商卖艺者,拥拥挤挤,密不透风,九腔八调,此伏彼起。游人各投所好,自寻去处。戏迷们把戏楼围得水泄不通、听板眼,品韵味,喝采助成,手舞足蹈。财迷们身着新装,携带香童,缓步登上财神阁,叩头礼拜,故作虔诚。还愿的求签的,神态庄严,各自认准神像,奉上供祭。娘娘殿内,挂着许多远航驳船的模型,上面刻有某某船号、某某船东。这是那些海上遇险而侥幸保全的船家,来酬报神灵的好生之德,厚赏布施之外,不惜工本雕刻该船真型献给神灵观玩。内有出自雕刻名家之手的,堪称是工艺美术的珍品。西大庙匾额,碑石很多,好文喜古者,尽可一饱眼福。据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两幅蓝地金字匾,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亲笔,确否已不可考。碑石中,有雍正四年龙王庙碑,当系建西大庙时移来龙王殿前。(此碑至今尚在,可惜被埋在游泳池底当做基石,已不复可见了)。还有一碑,上书“惠及穷黎”四个大字,其意不在敬神,而是给历任驻营口山海关兵备道大人歌功颂德之作,系由金州复县一带来营口掏粪积肥的贫苦农民所立,所以署款称“粪夫”,无具体名姓。“穷黎”之作,也登大雅之堂,在神圣的宗教领地里独占一席之地,这在其他庙宇中恐不多见,可称为西大庙之一奇。


    西大庙的庙会,除中国官民届时光临而外,一些外国传教士也蜂拥而至,进庙讲道,大呼小叫,信口开河,劝导人们背弃鬼神,相信上帝。


    笔者所闻西大庙曾出过两件趣事,引起全埠轰动。民国初年,久旱成灾,营口县知事(县长)率领全体官员和各界士绅前来求雨,不顾官场威仪,在龙王爷脚下三跪九叩,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柄。民国十七年,又遇春早,当局下令,沿街各工商业店铺门前,各安放大缸一口,上立黄色牌位,工书“供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神位”,并明令禁止娱乐,禁止屠宰,禁止行人戴草帽等等。按照现代科学观点看待这些举动,令人感到滑稽荒唐。然而统治阶级愚弄麻痹人民群众的用心可谓良苦矣。


    社会兴替,岁月变迁,西大庙已非旧观,如今在繁华市区的环抱中,仅剩部分遗迹依稀可辨。熟知滨城掌故的父老,路经此地,常常伫立遐思凭吊庄庄往事…





    原载《营口文史资料》第4辑(96)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