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名的更新看营口的变迁---文史资料-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从街名的更新看营口的变迁

2020-05-04 13:48:49  阅读次数:59904 次

于阜民


    营口在它形成发展过程中,城区不断扩大,街巷随之增多,名称相应变化。街巷名称往往是座城市的自然经济、政治和时代的缩影。


    营口坐落在辽河岸畔,有许多条沟岔与辽河相连,由于受渤海潮汐的影响,沟岔又称潮沟。营口最西的一条较大的潮沟在潮退时干涸,大潮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它是营口前期的名称。辽河从辽宁大地浩浩荡荡南下,流至营口东北突然形成“几”字形河湾,所以这里便叫“东弓弯”。北来的辽河水在东弓弯折而向西,其主流将南岸冲刷成一道十里陡坎,便于舟船停泊,是天然码头,营口人称它为“后河沿”。


    营口地区内的潮沟密如蛛网,弯弯曲曲流经全城。为便利人马通行,建了许多桥梁。人们就用桥名命街,如“一道桥街”、“二道桥街”、“中华桥街”等。更有的以桥的特点命街名,如拱桥就叫“罗锅桥街”,用木板建桥就叫“板桥街”,可开启的桥就叫“吊桥街”,用大理石建的桥就叫“大白桥街”等。


    营口自明清以来分属海城、盖平两县管辖。营口有条商业大街,分属两县,就分别命为西大街和东大街。


    1861(清咸丰十一年)营口开港。商业异常繁荣,商号急剧增多,街巷不断扩充。新增的街巷有不少是以商号命名的。营口的“大屋子”(代理商)多达几十家,其中的大商号东永茂经营40年不衰,是营口各“大屋子”中最为著名的商号,它所在之街就叫“东永茂胡同”。以“大屋子”商号命名的还有“大森茂胡同”、“汇源公胡同”、“永茂德胡同”等。营口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东北特产的大豆、豆饼为大宗。为加工大豆,营口的油坊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多时达50余家。其中最大并采用机器加工者是东永茂的联号,其所在的街就叫“东记油坊胡同”。营口又是南北客商聚集的城市,因而饮食旅店业十分兴旺。营口的汇海楼非常著名,它所在地就叫“汇海楼胡同”,著名的旅店所在地叫“裕泰栈胡同”和“裕丰栈胡同”。铁路建成前,运进营口的土特产,夏季靠河运,辽河封冻后则用马车运输。所以,每到冬季,辽吉黑三省的七套马、九套马的大车,载着大豆、高粱,每天都有2000多辆进出营口。故而,营口东半部有不少大车店。如“悦来店大街”、“四海店大街”都是大车店集中之地。此外,以商号命名的街巷尚有“同义顺胡同”、“世昌德胡同”“公兴顺胡同”、“德兴祥胡同”、“日新增胡同”、“汇源公街”等几十条。


    1866(清同治五年)驻营口的奉锦山海关兵备道首任道台俊达,为防守营口,征调民夫修筑士圩面墙,开设9个围子门。九道门自然是9条大街。于是,门名就成了街名,至今沿用的有“得胜门大街”、“通惠门大街”,还有“秩成门街”、扬武门街”、启文门街”、“阜有门街”和“丰济门大街”等。


    营口于1866(清同治五年)开始设置各种衙署官厅,于是营口又出现一批以官署命名的大街小巷。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衙门设在今第二职业高中处,这里就叫“道衙街”,民国十八年改称“市政筹备处街”。营口海防同知厅驻地就叫“厅衙街”,民国初年改称“县政府街”。辽河浚河工程局驻地就叫“工程司街”。山海关监督公署驻地叫“监督公署街”。奉天渔业商船保护局驻地叫“渔业局街”。奉吉黑三省盐务署驻地叫“采运局街此外还有“税捐局街”、“公安局街”、“练军营街”、“老一局街”、“老电报局街”等。


    营口开港后,随着商业繁荣,市民从5万左右增到20多万,居民区亦随之扩展。新增的住宅区大都以首户姓氏命名。如“刘家胡同”、“王家胡同”、“阮家胡同”、“仲家胡同”、“邢家胡同”等。有的家是名人绅商自起堂号,于是又有以堂号命名的街巷。如“忠厚堂胡同”、“乐善堂胡同”、“玉砚堂胡同”等。营口第三座楼房建在今八田地街道力事处三楼里,这里被称作“三楼街”。新建的大瓦房便以“五间房街”或“十间房街”命名;几座大院紧邻的便叫“三大门街”、“五大门街”。民国年间又建成一批新街巷,此时已由市政府管理部门统一定名,于是出现些较文雅的街名。如“桃园街”的邻街叫“避秦街”,显然来自桃花源里好避秦之意。此外如“安乐胡同”、“仁里胡同”、“仁德胡同”、“华兴胡同”、“升平胡同”、“德化里”、“崇德里”、“安康里”等。现今八田地街道办事处境内有40多亩地的大菜园子,这里便叫“八天地街”。“天”是土地面积单位,大约六亩可耕作一日叫一天地。后来欧美人在这里先后建成天主教堂,开办普济医院、圣经学院,还建英国坟,但仍以“八田地街”称之。


    营口是个五方杂地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娱乐业亦很兴旺。由此而出现一批著名的戏园子,由戏园子命名的街道有“小红楼街”、“升平舞台街“裕仙园街”、“电影院街”等。营口也有很多妓院,它们分别集中在“大平康里”、“宜春院”、“艳芳里”“玻璃房子”、“大猪圈”等地,这也成了街巷的名称。


    旧社会的“神权”像一副无形的枷锁统治着人们的灵魂,因而在不同时期建成了各种庙字。用这些寺庙命名的街巷逐渐多起来了。


    “西大庙街”,西大庙本称天后行宫,清雍正四年(1726)在龙王庙基址上重建而成。所谓天后即福建人称作妈祖的海神娘娘。其本宫建于她的原籍福建省前田县湄洲岛上。闽人奉为海神,故闽人航海作生意,足踪所至,天后行宫、天后离宫随之建成。营口天后宫即福建人到此作生意的历史证物。西大庙是座大庙,当年香火旺盛。每届庙会之期,唱大戏三天,店铺放假,居民空巷,好不热闹。


    “火神庙街”位于现在渔市街道办事处境内火神庙里。据资料记载,1840(清道光二十年)时,营口的商界议事会办事机构和后来的营口商务总会办公处均设在火神庙内。从而可知,营口火神庙建在开港之前。


    “鼋神庙街”座落在站前区八田地街道办事处菜市里的民政局院内,现已将大殿改作车库。营口人为什么建一座供奉大王八的寺庙呢据说,辽河口是虾精领域。有一年春季,鼋精突然闯入,鼋精与虾精展开一场大战。虾精战败后范精进入辽河,在营口后河沿作汀扎窝。从此,辽河年年都泛滥。辽河每泛滥一次,就吞蚀掉营口几尺土地。居民担忧,用不了几年,半个营口将没入河底。商绅市民捐资修了这座鼋神庙,但辽河仍不时施威。


    “老爷阁街”是由当年位于营埤中心的老爷阁而得名。老爷阁在营口诸寺庙中颇享盛誉。老爷阁奉祀关羽,它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分上下两层,高约10余米。阁建在道路要冲,孤峻挺拔,车马行人均经其下。老爷阁曾是海城与盖平两县界标,所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于它建筑的原因有几种传闻其一是,营口开港后,各国传教士随商人之后纷至沓来。他们建了各种教堂,其西天主教堂就在老爷阁北不远处。该教堂是尖塔式,楼顶竖一铁质公鸡的风向标,市民呼之为公鸡楼。人们简称营口为“营子”,“营”与“蝇”谐音,而公鸡能吃蝇子,引起人们很大忌讳。一些有心计的绅商欲借关老爷的神威震慑洋人吞并营口的野心,故建此阁。公鸡最怕黄鼠狼,所以老爷阁的许多装饰物上雕塑不少黄鼬形象。


    “九圣祠街”原在今西市区通惠门里。所谓“九圣”是指瘟、虫、药、火、马等诸“神”。营口是南北船货的聚集地,南方的霍乱和北方的鼠疫不时传入营口,当时统称之瘟疫,也叫窝子病。每当疫病流行,死亡何止千百,常常一人得病后全家死亡。市民无力求医,转而乞求神灵。营口的庙宇大都附有药王、十不全、齁巴老爷及瘟神等。


    “天主堂街”、“基督堂街”是欧美教士盖起教堂后而出现的街名。回民住地则有“清真寺街”、“东清真寺街”和“双庙子街”。关帝庙前就叫“关帝庙南大街”。


    营口有些街巷是以不同性质的市场而得名。诸如“马市街”、“菜市街”、“粮市大街”、“渔市街”、“估衣街”、“冰窖街”、“小船行街”、“小车行街”等等。


    1894(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后,日本势力侵入营口。其居住营口侨民由几个人到1906年猛增到七八千人。他们辟地建房、修马路、设市政,自成区域为“满铁附属地”。于是,一批异国街名出现在营口。如“二本町”、“樱街”、“旭街”、“大和街”等。这些殖民地色彩的街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方清除。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8226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营口回到人民的怀抱。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将旧社会遗留的带有封建、虚妄、殖民色彩的街巷名称荡涤一新。“辽河大街”是将临近辽河的原来的西大街、东大街、永世街、交界地、南本街、北本街连接起来去弯取直,拓宽改造而成。“新兴大街”是将原来的县政府街、关帝庙街、估衣街、平康里街、西街、十字街、孙家胡同、十间房街、九圣祠街向东开辟新街直通道叉子。将旧丰济门街拓宽为“长征路”,将二本町改为“凯旋里”、樱街改为“花园路”、旭街改叫“工农路”此外,“建设街”、“民丰街”“新华街”等一批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街名处处可见。同时,保留了一批传统街名,如“渔市街”、“得胜街”、“八田地街”等。今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更新更美更能反映营口新特点的街名,还会不断涌现。


 

    原载《营口文史资料》第10(214)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