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销渠道顺畅运行内生机制 破解葡萄季节性滞销困局---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强化产销渠道顺畅运行内生机制 破解葡萄季节性滞销困局

2020-02-07 12:43:41  阅读次数:12311 次

 

强化产销渠道顺畅运行内生机制

破解葡萄季节性滞销困局

民建营口市委员会

 

我市葡萄栽培有470多年的历史,因独特的环境气候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量比其他产区均高3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目前,我市葡萄主要分布在盖州市、鲅鱼圈区12个乡镇,种植面积14.3万亩,总产35.8万吨,产值15亿元左右,葡萄收入占这12个乡镇农民收入60%以上,葡萄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种植葡萄也因见效快、效益高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019923日,一篇《15万吨葡萄滞销,盖州果农面临严重损失》的报道引起我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迅速帮助果农寻找销路。在全社会高度关注葡萄季节性滞销并采取措施合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要思考的问题依旧摆在面前:葡萄季节性滞销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形成包括葡萄在内的农产品产销渠道顺畅运行内生机制以破解季节性农产品滞销的困局?为此,分析并建议如下:

一、我市葡萄季节性滞销的根源

1.品种布局缺乏规划,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葡萄栽植有巨峰、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晚红、辽峰、阳光玫瑰等20多个品种。巨峰葡萄因栽培技术相对成熟、简单、高产,成为主栽品种,占栽培面积80%左右,远超出全省70%的占比;优质的极早熟、早熟、晚熟、极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偏小。由于品种布局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发展,致使区域品种单一,市场供应集中,葡萄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问题严重。巨峰葡萄集中在每年中秋节到国庆节期间成熟、上市,这是今年葡萄季节性滞销的重要原因。

2.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追求产量胜于追求质量。一是栽植密度普遍偏大。我市葡萄生产均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以高产高效为目标,葡萄平均亩栽培260280株,普遍高于优质葡萄栽培每亩220株的标准,致使相互遮荫,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发生严重,果品质量低下。二是产量普遍偏高。我市葡萄平均亩产50008000斤,普遍高于优质葡萄亩产30004000斤的标准,由于负载过高,光合作用满足不了正常成熟条件。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巨峰亩产为4400斤时,其对应葡萄果实的含糖量为 17.2%,销售平均售价 2.2 /斤;而亩产达到6300斤时,其对应葡萄果实的含糖量为 13.7%,销售平均售价11.2 /斤。在超出合理标准后,产量越高、质量越差、价格越低。三是施肥、灌水的方法和时期不当。为了追求高产、催熟,大量应用乙烯利、化肥等农资,提高了生产成本却降低了葡萄品质,而且不耐储运。四是缺乏正确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不见病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有了问题乱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3.基层农技人员短缺,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缺位。乡镇基层技术人员匮乏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水平不高。由于经费、车辆等原因,农技人员无法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随时指导,指导果农科学使用新技术和经济实用农资的职能缺失。果农年龄普遍偏大,新技术应用接受能力差,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只能向农资经销商寻求技术帮助。农资经销商以提供“技术支持”为由向果民推销高利润的农资产品,变相提高了葡萄生产成本,也阻碍了葡萄科学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4.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保护品牌意识不强。“盖州葡萄”地理标志推广面积达3万亩,但同山东栖霞苹果、盘锦大米等同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宣传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没能产生足够的名优品牌效应。果农缺乏保护品牌意识,特别是在销售季节相互砸价,影响葡萄整体价位的提升。

5.贮藏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市共有冷库1200个左右,其中仅30%的冷库可以使用,其余的基本废弃,储藏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在市场滞销情况下,冷库无法起到市场供应调节蓄水池的效果,导致葡萄集中上市,价格崩溃。同时,农民专业协会数量少,发挥作用更少,不能很好地将果农密切联系起来,没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发展优质高效葡萄产业的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调整栽培品种比例和栽培模式。一是发挥地域优势,结合全国主要葡萄栽培区域葡萄上市高峰时间,科学、错时调节栽培品种比例,达到早熟20%、中熟10%、晚熟60%、耐储存品种10%二是各级农业部门应抓住冬季农闲时间,筹划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对弃管园、老果园进行改造,每个乡镇建设3-5个新品种示范园,引导农民调整葡萄栽培品种比例。三是把握住国家大棚骨架补贴项目机遇,用好用活专项资金,推广避雨栽培模式,降低病害发生,减少葡萄裂粒,提高葡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推广栽培标准化技术,促进从高产向优质优价转变。一是加强葡萄优质、高效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在今后的葡萄生产中,将产量适度控制在3000-4000/亩区间内,以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为目标,逐步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建立葡萄示范基地,引导葡萄种植户严格按照不同品种、栽培技术、果品商品化质量等级制订实施,实现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村有一片示范园,整体提高栽培技术水平,避免盲目跟风生产,推动葡萄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三结合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加快研发、示范、推广“葡萄简化、省工栽培技术”“葡萄产量调控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技术”等,降低栽培成本,提高优质率,增加效益。

3.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和销售队伍建设,提高产业服务水平。一是有计划地招聘基层急需的农业院校毕业生,保证每个乡镇最少有1名农业院校毕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切实保障农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的工作经费;鼓励省果树研究所、省农职院的技术人员,在果树生产过程中进行培训指导。二是尝试基层农技人员收归县级管理,实行基层乡镇农技人员派出包片改革,实施考核奖励机制,对农民技术指导到位的人员可以在职称晋级、项目落实等各方面进行奖励。三是有计划地对农产品销售经纪人进行培训,采取参加全国展会评奖、农产品展会、到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宣传等方式,让葡萄销售企业和经纪人与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全国水果连锁超市对接洽谈业务,把各地有影响力的水果企业请到我市落户经营。抓住一带一路的自贸区地域优势,使我市葡萄出口到俄罗斯、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在全国树立营口葡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商品转化能力。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由分散粗放的小农经营模式向标准化、订单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变。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机制,延伸农药供给、栽培技术、采后处理、运输销售等一体化产业链。扶持壮大葡萄销售企业,争取培育出2-5个有影响力的水果贸易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带动能力。三是加大葡萄保鲜、包装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新建和改造冷库,提升对市场淡旺季的调节能力。建立适宜的冷链物流体系,注重产品分级、包装、仓储、运输,做到精果品、精包装、创品牌、争效益。四是重视品种区域化建设,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与葡萄产品的可追溯制度。五是在现有“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基础上,针对当下高端化、个性化的消费市场需求,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层次的宣传推介,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式,打造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叫得响的葡萄品牌。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