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模式 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的建议---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关于学习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模式 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的建议

2019-10-21 16:31:11  阅读次数:5901 次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从实现“六个精准”,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巩固脱贫成果等方面,我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市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开展调研。826 -30日,市政协副主席马荣芳带队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学到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六盘水市下辖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水城县为深度贫困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68个贫困乡镇(其中极贫乡镇13个),615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62个),贫困人口60.37万人,截至2018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87万人,六枝及盘州两个贫困县摘帽、479个贫困村摘帽,剩余136个贫困村及水城县、钟山区将在2019年末摘帽,9.5万贫困人口将在年末全部脱贫。通过调研和考察,我们对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与我市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带动脱贫效果乏力。脱贫产业单一,项目储备不足,我市的扶贫任务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基本农田、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占东部山区大部分面积,盖州基本上全部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区范围之内。大石桥市基本农田和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也很大。由于受基本农田、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红线限制,不能发展规模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仅能发展“五小产业”,产业扶贫的持续性、稳定性较差。

二是健康扶贫救助体系不完善。虽然贫困户患病后合规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新农合与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但很大一部分目录外的医疗费用只能由贫困户自行解决,特殊的由于大医院病床紧张等原因,符合住院条件的也只能转到门诊就诊,造成医药费用无法报销,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三是扶贫小额贷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全市已有扶贫贷款担保资金2800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应贷款2.8亿元。截至目前,仅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6亿元。贷款门槛高,贫困户贷款年龄限制在60周岁以内。并且在政府担保的前提下,还需要大户提供担保。形成双担保体制,受条件制约,急需发展资金的贫困户很难获得贷款。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我市东部山区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仍有部分偏远村庄受条件所限,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没有真正形成 “行得通、走得畅”。如黄土岭镇四道村虽已完成“村村通”,但与岫岩交界处的2公里,由于缺少资金无法修建,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五是扶贫队伍建设弱化。各级扶贫队伍不健全、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疲于应付,难以保证质量,全市各级扶贫干部196人,行政编制人员仅有55人,约占28%;兼职干部(72人)与公益岗(65人)等临时性人员占全市扶贫干部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二,特别是市扶贫办内设机构2个,编制数为6人,共有扶贫干部15人(其中9人为公益岗),是全省各市级扶贫办设置及编制核定最薄弱的机构,不利于履行党委、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和作用。

二、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与六盘水市对比分析

(一)帮扶措施还需进一步强化。我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985人,截至2018年末,完成27438人脱贫,30个贫困村销号退出。我市围绕脱贫攻坚,积极推进“五个一批”,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扶贫、低保兜底扶贫等重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但在产业扶贫上,大部分村制定的脱贫产业是“五小”种养业,规模小,受诸多因素制约,缺乏稳定增收的持续动力;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贫困群众负担不起目录外医药费用和大病特病由于病床紧张转门诊就医费用,目前我市已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在近期排查的2000余人中近70%是因病致贫返贫。

六盘水市强化攻坚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近100亿元,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2000余个,受自然条件所限无法发展产业的村,则由县区政府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其他乡镇的产业项目或工业项目中,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的全覆盖;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 30户以上的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实现了“组组通”。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村地处乌蒙山区,多年没有通公路,为解决8875名群众的产业发展问题,投资8亿元修建盘山公路,解决了群众产业扶贫的问题,道路修通后,这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11173962人脱贫;贫困户看病享受新农合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帮扶企业救助“四重医疗保障”,住院费用由新农合保险先行垫付,产生的医疗费用由新农合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90%以后,余下的10%由政府医疗救助和企业救助解决,特殊情况如目录外医药费和门诊费用由政府医疗救助和企业帮扶加大救助力度,贫困户不用自己掏钱,实现了免费就医。

二)金融助力扶贫成效差距较大。截至目前,我市汇聚各类金融机构9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2家),发放金融扶贫贷款累计1.6亿元。就农业银行来说,2016年就分别与两县政府签订了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保证基金”的协议,截至目前,大石桥市“风险保证基金”应贷款余额达到1亿元,实际贷款余额仅2461万元,账面余额753.9万元,倍数放大后剩余可担保贷款额度7539万元,利用率不到一半;盖州市“风险保证基金”也应贷款余额1亿元,实际仅贷出470万元,贷款余额953万元,倍数放大后剩余可担保贷款额度9530万元,几乎闲置未用。

六盘水市政府搭建政府平台,成立了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公司,为扶贫贷款提供担保,贫困户申请贷款时无需提供抵押或担保,并且不受年龄等条件限制,只需提出书面申请即可。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59612笔,总额达到30.7亿元,为贫困户在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方面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效助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三)精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村干部出于村庄发展考虑以及为了平衡村里各方利益,不注重精准识别,优亲厚友及通过扶贫息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缺乏对贫困户“一户一策”的细致研究,我市范围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有由扶贫办安排的党员干部帮包到户,然而长期以来,“挂名不出力”现象普遍存在,结对帮扶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很多党员干部并没有实地开展工作,有些仅以简单的“过年几万元扶贫”草草了事,在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收效甚微。

六盘水市先后组织10万余名干部对所有农户运用入户调查法、实地踏勘法、比对排除法、民意问卷法、联合审核法、公示公告法等进行全面核查,深入开展精准识别,做到“应纳尽纳、应返尽返、应退尽退”,截至目前,累计蹲点回访贫困户和脱贫户121.65万人次,更新帮扶措施43.5万条,纠错档案信息10万余条。同时制定了定人头看责任、定地头看产业、定龙头看就业、定户头看保障、定年头看成效的“五定五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一包三卡四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分类脱贫、动态管理,建立信息比对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开展信息比对,推进数据清洗常态化,确保线上线下数据统一、逻辑一致。对所有建档立卡户实行挂牌管理,通过颜色区分贫困属性,全部建立“一户一袋”,“收益确认表”全部上墙,做到脱贫过程、政策落实和脱贫实效一目了然。

(四)扶贫机制值得借鉴。我市目前主要采取入股分红、金融助力产业扶贫、“互联网+”电商、观光休闲农业体验等模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手段实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六盘水市强化带贫机制,政府采用财政资金投资参与“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引领,采取“保底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三重收益方式,优化贫困户利益联结,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全市已有197.19万亩承包地、40.8万亩集体土地入股经营主体,114.02亿元各类资金投入“三变”,54.74万户农户入股成为股东。目前,已有36.36万户农户实现分红,户均分红1784元,贫困户户均分红2394元。如六枝特区大用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39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注入500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年生产菌棒1800万棒,年回收鲜菇1.35万吨,加工食用菌产品4000吨,年产值达到6.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500万元,前三年按照8%比例分红,带动辖区内贫困户人均分红500元,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实行滚动发展;项目目前已安排就业154人,其中贫困人口30人,每人月工资2500元;项目租用农民土地700亩,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用800元,以后每年递增5%。这样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六枝特区就有4个。

(五)重视程度上差别明显。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性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包扶制度及定点帮扶制度,下派644名机关干部驻扎基层一线,出台了《营口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领导帮扶仅是到所包镇、村开座谈会,听听情况介绍,仅限于掌握了基本情况;个别乡镇党政领导及驻村干部没有真正沉下心研究解决贫困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上紧下松的情况,市、县一级抓得轰轰烈烈、挂图作战,乡、村、组干部却研究政策不精,有些村干部对扶贫措施不知所云,落实起来很被动

六盘水市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压紧压实“五主五包”责任制(“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用“一县一策”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集中资源力量,市领导带头蹲点驻守,分别组建市驻六枝、盘州、水城和钟山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和13个极贫乡镇决战队,选派市县2000多名领导干部驻村轮战,要求干部对贫困户每周至少走访一次。从市直部门选派67名县级干部、后备干部或优秀科级干部挂任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党政副职,全力推进减贫摘帽和贫困人口“清零”工作。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六盘水市政协副主席包扶水城县任片区指挥长,一直吃住在县里;盘州县(市)政协张主席包扶极度贫困村舍烹村,与所在乡镇党政领导同奖同责,这个村如扶贫工作出现问题,张主席也将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一起被问责。据介绍,盘州市强化干部管理,建立了“两个不离岗”的干部管理制度,即脱贫攻坚期内在六盘水市范围内职务变动的干部,其主要工作仍在原岗位,直至脱贫攻坚期结束方可到新岗位履职;对在工作岗位上履职不到位或不能很好履职的,下派到村任职抓脱贫攻坚,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截至目前,盘州市已问责干部 1101人次,提拔重用和受到省市表彰的干部达到1717人,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从15%增加到30%

三、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的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建议因户帮扶项目量身定制,充分尊重贫困户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有能力经营的脱贫项目。要学习六盘水经验,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优势企业及产业,并完善贫困户利益联接手续,明确贫困人口在产业项目中的股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和村集体资产入股形成的收益优先用于贫困户帮扶和保障支出。对于东部山区受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条件限制的地区,在项目的选择上,建议市里相关部门以县为单位,探索研究跨区域整合产业扶贫项目,或依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东部山区产业发展受限的问题,带动贫困户脱贫。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救治救助体系建设。建议加快完善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确保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救治;在新农合保险和大病保险应报尽报的基础上,学习六盘水的经验,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作用,对贫困户无法报销的就医费用进行补助,采取政府救助和企业帮扶救助,大幅减轻个人负担。

三是强化金融助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借鉴六盘水市利用财政资金投资参与“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强与银行的协调配合,降低产业扶贫贷款准入门槛,对于贫困户申请贷款免年龄限制及担保要求,从而加大资金投放量,提高扶贫贷款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项目,继续加大对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是强化扶贫队伍建设。市、县两级196名扶贫干部中,行政编制仅55人,其他是事业编和公益岗,其中公益岗就有65,33%。如行政编制不足,可配备相应的事业人员编制作为行政编制不足的补充。乡镇、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应重点向有较重扶贫任务乡镇和村补充扶贫干部。同时应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帮包机制,完善奖励激励和问责机制,细化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包联系人的作用,通过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以精准的识别标准、精准的档案管理、有效的帮包机制、精准的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