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东部山区富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依托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东部山区富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2019-10-21 16:29:55  阅读次数:6055 次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我市东部山区主要包括盖州市、大石桥市12个乡镇,161个行政村,人口、土地、耕地分别占全市的22%40.6%17.6%。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东部山区属于相对贫困地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部山区的发展,持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立足东部山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先进地方比较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优势不突出,区域特色不明显。东部山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地域优势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树立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缺少品牌引导。现有的一些品牌仅仅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同时,由于东部山区特殊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二是大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现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与基地、农户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违约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合力、综合效益不大。

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现有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一般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和初级加工环节,缺少高新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低,对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加工值与农业产业值融合链条模式仅仅是种植和销售,衔接链条短,收入空间有限。

四是村集体经济薄弱,人才匮乏。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也是影响东部山区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政府指导、协调、服务功能不到位。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缺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六是产业发展促进富民有待加强。东部山区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产业发展对农牧民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比如,就种植产业方面来说,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原因,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以大范围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强化东部山区的产业支撑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科技为手段,以加大投入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一要突出山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围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编制好山区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及其加工业,扩大特产业生产比重。我市东部山区虽然有蔬菜制种、水果等高效农业,但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大田玉米仍是主要农作物。东部山区资源丰富,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柞蚕业等特色产品潜力大,应立足山区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竞争力强、持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好的特色产业。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短平快、立竿见影的扶贫项目与长期稳定的产业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重视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探索研究破解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内实施产业项目的难题,加快发展生态经济,让贫困人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受益。二要加快东部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我市东部人均农业资源有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要一手抓劳务输出,一手抓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家乡或走出家乡创业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组织引导农民向精细农业、精品农业方面进军,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扩大非农领域的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加工运输、建筑、旅游、餐饮、劳动力输出等二、三产业,引导更多的山区农民进入产业工人行列,富裕农民。因地制宜培育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种养殖旅游产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必须依托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双重功能,要积极引导、扶持,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头”。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最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招商引资。要充分发挥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注重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避免产业扶贫的同质化、短期化和低端化倾向。二是在注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小项目的培育,以形成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对有品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中小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扩大规模,改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龙头带动的新形式,在继续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新型经济组织和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的帮扶重点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东部山区振兴的新活力

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深入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成果,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对清理出的集体未承包“四荒”地、养殖水面、村集体房产、生产设施等资源,引进承接经营主体、发展精品果园、高效经济作物等集体经济项目,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脱贫。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传统产业等比较优势,采取政府补助和贴息等方式,实施“一村一策”、或“一村一品”、“多村一业”,振兴乡村产业,形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脱贫攻坚形成经济基础保障。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东部山区振兴的新型农民

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竟争。要结合东部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强化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采取“科技下乡”“农民夜校”等形式,建立乡镇培训班和村社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到学校和分散到乡镇培训的办法,广泛开展家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为东部山区振兴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农村专家队伍,加大力度对口帮扶农村青年提高技能,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助力农村人才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培训。依托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营口农业工程学校、盖州职业高中等职业院校着力培养适合我市东部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本土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人才优势和作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吸引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退伍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领导干部、返乡农民工等到村任职。

五、加强乡村治理,完善东部山区的善治机制

要增强内生动力,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东部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综合素质不高实际,逐步加快“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建设步伐。探索“聘任村官”或“党建专职委员”模式,充实农村基层党建力量,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综合治理水平。严格村“两委”班子选人用人标准,严把“入口关”,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带头人,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建立完善的扶持体系。要用好上级专项扶持启动资金,全面清理废除各种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落实好国家关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支出,减少村集体负担。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