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关于保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9-04-03 09:59:21  阅读次数:5458 次

 

营口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又发展潜力十足的百年港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保护并逐步开发,对推动旅游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营口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

营口因辽河而兴,明末清初于市区西部发祥,城市沿辽河东西带状分布。截至近代,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城市发展主要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东部为日本侨民居住区,中部为领事馆、海关、教堂、银行聚集区及欧美侨民居住区,西部为民族资本控制的华商街区。

近代历史建筑是城区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主要为日式官署、住宅、工厂,如牛庄居留民团役所旧址(今营口银行使用)、关东观测所营口分所旧址(将开辟为气象博物馆)、园林里日式住宅群、东亚烟草制作所(营口针织二厂)、营口公会堂旧址等;中部主要为领事馆、海关、银行、俱乐部、教堂等,如牛庄海关旧址(国际酒店)、俄国领事馆旧址(一中西北角)、牛庄俱乐部旧址(原皇鑫酒楼)、牛庄邮便局旧址(中国红十字发源地纪念馆)、正隆银行旧址(交通银行辽河支行)、正金银行旧址(原市文联办公楼)、红卍字会旧址(市公安局路北)、东商会旧址(市政协后身)、营口电话局旧址(原宇宙洗浴);西部主要为商号、大屋子、银炉、药店等建筑遗存,如辽河老街建筑群。

三大区域之外,尚有部分零散近代建筑。如营口港老码头、太古码头旧址(惟善轩文化馆)、山海钞关旧址(将开辟为营口海关文化展览馆)、营口海口检疫医院旧址、满州银行营口支行旧址(营口银行辽河西街支行)、三井洋行旧址(废弃)等。另有部分宗教建筑。

二、营口城区旅游开发的现状

营口城区主要的旅游资源为辽河公园、辽河老街、辽河大桥和西炮台,辽河公园与辽河老街已经形成旅游观光带,其他资源之间尚缺乏相互呼应与衔接,旅游链条尚待开发。

营口城市旅游缺少足够的文化内涵。辽河老街是城区最重要的旅游区,被称为“露天的中国近代建筑博物馆”,是东北地区唯一保留至今的近代华商街区,也是东北港埠文化的活化石。不过,这些并没有成为辽河老街旅游的内涵和卖点。目前的老街旅游还存在模式机械、产品单一、链条过短等弊端和不足,不能充分彰显历史底蕴和河海特色。

分析原因,除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之外,体量过小也成为束缚辽河老街发展的一个瓶颈。1.3千米的长度、30座或简单利用或闲置的近代建筑,几十到上百家烧烤小吃……并不能充分彰显营口的河海文化特色,甚至看不出与其他类似景点的区别。无论本地还是外地游客,对老街的文化内涵都不甚了解,单一的旅游产品、过小的景点体量、被忽略的文化内涵、被“破坏式利用”的近代建筑,都不足以让游客长时间驻足。

三、发展营口河海文化旅游的设想

1928年,在营日本人西山一穗编纂了《营口》一书,用独立章节对“营口一日游”进行推介,整个旅游链条衔接紧凑,内容丰富,覆盖城区东、中、西三个部分,包括园林、工业、码头、辽河、寺庙、街巷、游艇等多种元素。

当前,营口城区旅游开发依然可以实行东、中、西结合的“三点一线式”开发,具体设想如下:

1.以老港、老房、老厂为载体,打造市区东部旅游区。营口老港是东北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西方列强掠夺东北资源的枢纽,历史底蕴深厚。由于辽河不断淤积,老港功能逐渐弱化,可以考虑对现存老建筑进行保护利用,打造老港主题博物馆。

人民公园对面尚存部分原汁原味的日式住宅,包含了100余年历史的关东观测所营口分所旧址(世界气象组织首批60个百年气象站之一)、东亚烟草制作所旧址等特色建筑。利用上述老房、老厂建设展览馆,介绍营口近代历史,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积极而可行的现实意义;对部分日式住宅进行利用打造“日式风情街”,可以与辽河老街形成东西并立、两翼齐飞的良好格局。

市区东部老工厂众多,其中包括声名显赫的营口造纸厂,以遗存的原址为载体,打造以“文房四宝”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产品,展示造纸工艺、伪满时期的机器设备、厂房,辅以其他旅游产品,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以辽河、老街、古庙、渡船、鸭岛为特色,打造文化美食旅游链条。辽河是东北第一大河、渡口是辽宁最大的内河渡口、辽河老街是东北唯一的近代华商街区、西大庙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妈祖庙宇,可以尝试将辽河风光游、老街文化游、妈祖文化游连成一线,并通过渡轮将旅游链条拓展到辽河北岸,在鸭岛打造原汁原味的营菜美食旅游区,整个旅游链条集吃喝玩乐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市民短途游的良好选择。

3.以古迹、名人为核心,打造以西炮台为核心的清代军营文化旅游圈。清末及民国时期,营口作为“奉省巨邑”,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足迹,是甲午战争、义和团抗俄、日俄战争的主战场,左宝贵、宋庆、马玉昆、徐邦道等抗日名将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西炮台是近代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海防工程,由李鸿章批准修建,爱国将领左宝贵曾督修,练军营管带乔干臣曾在此抗击日寇。由于时间久远,宋庆的住宅、左宝贵的军营、练军营等遗址均已不存(现存练军营匾额实物因保管不善已破碎),如循序渐进地在西炮台附近加以仿建,通过清代军营展示、近代历史图片展览、甲午战争回顾、英雄人物塑像等形式,使西炮台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旅游点,可以极大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内涵。

4.以近代遗迹为载体,建设展览馆或纪念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我市纪念馆和展览馆逐渐增多,如雷锋文化展览馆、文化名人馆(辽河老街)、惟善轩美术馆(日报社西)、金融博物馆(满洲银行营口支行旧址)、中国红十字发源地纪念馆(牛庄邮便局旧址)、营口海关文化展览馆(山海钞关旧址)和营口气象博物馆(关东观测所营口分所旧址),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上述展览馆建筑除雷锋文化展览馆和文化名人馆为新建外,其他均有近百年或百余年历史,部分建筑多次险被拆毁,经各部门努力得以保存下来,成为营口文化旅游资源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城区仍有多处近代历史建筑,如海口检疫医院旧址、牛庄俱乐部旧址、卍字会旧址、东商会旧址、俄国领事馆旧址等,可以适当利用开发。

5.挖掘名人故事,传承城市口碑。营口诞生过无数历史名人,如清初靖南王耿仲明家族、续顺公沈志祥家族,营口还走出过翰林修撰王庭筠、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宰相白潢、《苏武牧羊》作者蒋荫棠等。许多近代名人虽不是营口人,但与营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张作霖家族,张作霖长期在营口流浪、在营口从军抗日,张学良在营口创建飞机场,张作霖的女儿张首芳和女婿鲍英麟长期在营口居住;一代名妓小凤仙曾长期在营口居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曾在营口工作;民国影后胡蝶曾在营口生活;评书大师单田芳家庭长期在营口生活……挖掘名人在营口的故事,通过塑像立碑、建馆展览等方式,可以借助名人效应提升城市知名度。

6.以老物件为载体,打造营口民俗旅游区。近年来,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国人青睐。营口作为近代港埠文化重地,民间留存着许多民俗物品,如碾子、石磨、碌碡、石权、石槽、渔船等,甚至有些对城市历史意义重大的文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刻有“没沟营天后宫”字样的清代石狮(曾立于西大庙门前)、营口练军营匾额(已碎)等。寻找合适区域将这些老物件合理保护存放,恢复原始场景,可以最大限度将营口河海文化的魅力彰显出来。

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发展的建议

保护利用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应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主管部门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禁止“破坏式利用”。如开发利用应提前公布方案,广泛征求市民和专家意见。已经开发利用的建筑,应对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引导,严禁私自改变结构和外观。

2.科学制定规划。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制定主城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议以辽河为连接线,对城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开发,以“一条主线(辽河公园)”穿起“两条老街(辽河老街和市区东部的“日式风情街”)”,以“一个主题(河海文化游)”盘活“三大区域(东部旅游区、老街旅游区、西炮台旅游区)”,让城区旅游实现多景点、多线路、多元化,最大限度提升城市旅游活力,促进经济快速良性发展。

    3.挖掘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资源既包括一代代先人留给我们的建筑遗迹,也包括以辽河为主题的思想和文化,形成了营口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这既是辽河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营口不断发展的先天优势和动力源泉。相关部门要注重挖掘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精髓,赋予历史遗迹以新的生命和内涵,这既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认同与继承,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