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建言献策-政协营口市委员会


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

2019-01-10 00:00:00  阅读次数:1043 次

补齐职发展短板

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

民进营口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职院校1所(不含省直高职院校)、中职学校16所。高职院校为省级发展改革示范校;中职学校中,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级发展改革示范校2所、国家级重点校4所、省级重点校2所。这些院校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我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程度不深职业教育多元化管理产业人才供给大数据平台缺乏等原因,我市职业教育培养输出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业教育规模小,学生就业数量有待提高。以中职教育为例,2017年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16537人、招生5737人,校均在校生仅为1000人左右中职毕业生5100人,到企业就业2160人,占毕业生数的42%从事个体经营420人,占毕业生数的8%升学2520,占毕业生数的50%。受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升学仍是中职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

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重复建设、利用率低、共享性差、办学特色不突出。如2018年中职招生专业中,开设装备制造类相关专业学校9所,占学校总数的57%,设置汽车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校7所,占学校数的44%。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虽已提出“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及预警机制”的政策导向,但是,就如何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如何动态调整专业,在实践层面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意见或办法。

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尚未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不足,相关政策执行及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难以实施。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用工需求,并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参与教学工作严重不足,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障。如2014年,我市启动“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实习计划”,即在3至6个月就业见习期间,毕业生由政府提供见习补贴、保险等。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和企业并不知情。

四是区域人才需求的大数据及预测机制缺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科学预测和实时发布不足,区域人才需求的大数据及预测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我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缺乏科学的参照依据。

立足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统筹考虑、认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出台并组织实施我市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强化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等方面的意见或办法,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引导企业积极改善用工条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留营回营就业创业。三是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及各种媒体、载体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崇尚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争当工匠的氛围,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读职业院校。切实增强加快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感,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实施有计划的人才储备。

二、聚焦转型升级,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

一是找准院校特色定位。抓住我市中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契机,针对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同质化、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以各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为依托,引导各学校专业发展分别定位于高端铝业、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以及体育文化等领域,建立定位准确、错位竞争、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二是对接重点产业设置专业。积极围绕我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规划,对接我市“四基地一中心”建设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推动专业设置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满足优质需求转型。三是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中高职“3+3”“3+2”衔接、高职应用本科“3+2”衔接的分段培养模式,提本地区中高职毕业生选择本地高校就读就业人数。同时,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吸引更多的外地生源来营就读就业。

三、坚持开门办学,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是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在国家、省相关文件指导下,出台我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保障校企合作工作,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共同育人机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投入的生产经营以外的设备、人员等成本,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或税收减免。对于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的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在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和考核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依据。二是积极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统筹利用校企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享平台,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内容、评价体系,实现人才校企共育,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通过建立学校、学生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赢局面。三是有效发挥企业、行业组织重要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注重发挥市属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相关行业组织与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职业教育集团。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支持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合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项目和集团化办学。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借鉴沈阳市等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企业师傅认证体系,明确企业师傅的准入资格以及责任、权利、待遇、培训等内容,引导职教学生向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拜师学艺,通过企业跟岗训练、顶岗综合实习,实现学生专业能力递进式提升。

四、实现信息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针对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与优化升级,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定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针对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升级,预测未来产业人才的需求。二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组织、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政、校、企互通的职业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职教政策、行业动态、区域规划、产业项目、科技需求、供需状况、优势专业等信息,促进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互联互通,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与供给、专业设置与调整、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及相关增值服务等,打通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